《坤舆万国全图》相关论文
中外学者公认,明末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于1602年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中,涉及海洋动物的主要有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
解读古地图类史料既要神入古地图所处的时空,以时人视角来体察古人的心境历程;又要跳出地图的羁系,以他者的理性去审视该段历史的......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来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
摘 要: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1600)。这幅图原版已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
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在明朝时,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釉......
利玛窦被誉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第一人",他的《坤舆万国全图》流传甚广,影响甚巨。此图不仅给中国带来先进地理知识,也对晚明知识......
利玛窦于1608年"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坤舆万国全图》,在1922年被发现并入藏北京历史博物馆,1933—1936年间转藏于南京中......
<正>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亦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杰出代表。利玛窦在华二十八年,他在从事“殊方传教......
1593年刻印的《乾坤万国全图天下人物事迹》地图载有亚伯尔耕、加拿大的名字,没有亚墨利加,显示明代知道新大陆的地名比利玛窦制作......
七、集大成的艾儒略艾儒略(Guo Aen,1582—164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城(Brescia)的一个贵......
2019年8月,我随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并参加了每年一度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年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
<正>四、通向伊甸园的道路:《加泰罗尼亚地图》与《弗拉·毛罗地图》《加泰罗尼亚地图》(Atles Català,1375,图30)是中世纪欧洲第......
知识和技术不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依据这一原则,可以确定刘钢在《古地图密码》中所依据的《天下全舆总图》基本是后人的伪作,......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
2016年10月,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两条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摹绘本的残图。我们可按这件拍卖品的编号,称其为"6084号残图"。......
从禹铸九鼎开始,上古先民就对广域地理表示出巨大的热情。古地图忠实地记录着先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少相关的传说故......
<正>今年是标志着中意建交45周年纪念的一年。早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商讨尼克松与毛泽东具有历史意义......
<正>《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图一),图载于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分二十图四十面,全......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给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地理学知识,对国人世界观的近代化转型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具体包括:以"地圆......
<正>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出于传布宗教的目的,......
<正> 据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公元1602年)北京刻本摹绘。由六条幅合成,每幅纵217厘米、横74厘米。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意大利人,......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來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
基于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细致分析,探讨利玛窦在传播西学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文......
<正>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本文试论他在中国编绘世界地图的过程和地图的......
<正>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何会在近代衰落,并且,当西方进行轰轰烈烈的地理大发现时,作为公认的拥有当时全球最先进航海技术和......
<正>在欣赏了前面那些五花八门的西方古地图邮票之后,很自然会联想到中华古地图。我们从小就通过许多历史故事了解到中国古代地图......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大圜在上,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