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谱》相关论文
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有意识地将戏曲纳入礼乐体系,自觉不自觉地回应和维持着明初朝廷“制乐以节乐”的主流话语导向,但朱权并......
《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是元代李潜夫(字行甫,或作行道,绛州人)所作的四折一楔子杂剧。收录在天一阁本《录鬼簿》、《曲海......
对于曲牌的研究,有元曲曲牌总目统计、元曲曲牌来源研究、元曲曲牌功用研究以及单支曲牌研究等,但对于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列出......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
[摘要]《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共对元明曲家98人的创作风格作了品评,这些评语大部分切中肯綮,表现了朱权独到的艺术眼光与艺......
[摘要]宁王朱权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其代表作《太和正音谱》在强调戏曲政治教化功能的同时,还力图提升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古今众多戏曲评论家将关汉卿推举为“元曲第一”,而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关汉卿的评价却为“可上可下之才”,这种差异与朱权“......
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第十二科“神头鬼面”下,有五字注脚:“即神佛杂剧”。“神头鬼面”与“神佛杂剧”之......
<正>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生卒不详,大都(今河北省定兴县)人,约与关汉卿同时。元·贾仲明〔凌波仙〕赞他:"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
曲家朱权从声名显赫的一代藩王到终身拘守一隅的隐修者,其人生巨变背后透着宗教智慧。道教不仅影响着朱权的人生道路,也渗透在其治曲......
马致远是享有盛名的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中有关马致远的史料记载除他的名字与剧目外,仅余13字,生卒年均无。元代周德清以关、郑......
姚品文先生作为学界唯一专力研究朱权的学者,其《朱权研究》、《宁王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王者与学者——宁王朱权的一......
戏曲和古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它们一为趋俗一为崇雅,一为张扬一为内敛,体现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和生命品格,以"二谱"的编撰......
薛昂夫,元代散曲作家,正史无传,孙楷第《元曲家专略·续编》考之生平:“薛昂夫本西域人……其汉姓马,故又称马昂夫……其号日九皋,故......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
石君宝,(约1191年-约1276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朱权《太和正音谱》浅探刘荫柏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号月翟仙、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他深得朱元璋宠信,早年封宁......
<正> 《太和正音谱》,明初朱权(1378—1448)作。内容可分为曲论和曲谱两部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集《提要》,据卷首洪武......
本文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所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收录的《太和正音谱》作为研究文本,以文献学、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作为......
《太和正音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善的戏曲理论专著,在文学价值与史料著录方面有着有着极高的文化贡献。虽然《太和正音谱》......
明代皇家道士朱权有关道教音乐的论述,显示出其对道教音乐理论的探索和思考。论文以史籍道经中朱权的音乐撰著为线索,通过朱权《天......
元散曲的对仗无论从对仗在曲中的位置上,还是对式的花样上都翻新出奇、大胆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对仗与散曲之尖新泼辣的基本文学精......
《太和正音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所撰的一部戏曲论著,它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典戏曲理论诞生的......
【正】 《太和正音谱》是现存第一部北曲文体谱,又有其他各种材料,价值甚高,数百年来至今素为曲界所重。作者朱权,系明太祖朱元璋......
元明二代是戏曲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不少人或者通过创作杂剧曲谱,或者通过品评杂剧曲谱,以让杂剧更能满足世人的需要。《太和正音......
《太和正音谱》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权编纂的一部以北曲格律谱为主兼及北曲写作技法、作家概评和杂剧剧目资料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