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相关论文
上个世纪西方形式美学对我国新时期美学以及文艺理论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在阐述西方形式美学发展的基础上,从借助形......
本文以班扬的《天路历程》和高行健的《灵山》为分析对象,以神化--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从文学原型和文学叙述程式两个方面对两部作品......
长篇小说《灵山》(1989)是高行健对现代汉语表现力的挑战,也是作者对现代小说文体的探索和创新。在《灵山》中,“你”、“我”、“他......
如此悲伤,梦想总会死亡!但我仍然要继续梦想,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初次见到小秋是在板都街一家上海人开的书店里.那是旧金山一个寒......
文章拟从2000年诺贝尔文学浆获奖作品《灵山》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即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表现的需要,及创作客体的形成技巧来诠释作者的......
对一段早已逝去的特殊年代("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对一场荒诞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兼闹剧,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进入和认识,以......
高行健的《灵山》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他在其中表现出的对小说文体、语言和诸种叙事策略的探索和试验十分突出,相当具有研究和探......
高行健作品《灵山》的叙事建立在"寻根"母题的模式下,表达对前现代的自然状况的崇拜与向往,具体表现为对"火神"的怖惧。对"火神"的敬畏作......
《灵山》是各种文体的杂汇,也是现代人主体感受和经验世界的真实表达。摈弃传统小说的人物命名方式,用人称代词代替人物,是叙述者......
<正>小说《灵山》①在高行健的写作中是至为重要的转折点。此说依据有二:一、高行健在现代主义"翻译"(译注:前章论述高行健早期作......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灵山》是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有人认为"不知所云",也有人认为小说架构宏伟,"是一部难得的巨著......
高行健小说《灵山》大致可以划归1980年代的“寻根小说”,小说的主题指向和创作路径错综复杂,掺杂了诸多文化元素并涉及诸多领域。......
西方叙事学中对人称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尽管叙事学家似乎更喜欢讨论视角这个更广阔也更为繁复的问题,导致人称问题从来没有占据......
本文以班扬的《天路历程》和高行健的《灵山》为分析对象,以神化—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从文学原型和文学叙述程式两个方面对两部作品......
2000年底,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桂冠。对于中国文学界,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
<正>对生命的探索历来是作家追寻的目标,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将目光投射在人的生存形态上。《灵山》就是高行健对于人的生存形态的......
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58年被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录取,在校期间曾创作上百万字的日记、戏剧、诗歌、小说。1981年他由中......
《灵山》中的主要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姓名,只用人称代词加以指代和区分,小说中的"你"、"我"、"他"或"她"根本就是人物的指代符号,他......
高行健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实验",而长篇小说《灵山》便是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实验着"的"美丽"收获之一。这部小说的"实验"归结为人性叙......
高行健的《灵山》受佛教特别是佛教"四圣谛"教义的影响比较明显,小说在情节、线索、人物以及主题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四圣谛"教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