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相关论文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被给予......
图腾制度一种氏族命名制度,盛行于原始族群之中,其主要功能是维护氏族制度,实行族外婚,防止族内婚。《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
本文通过对二里头墓葬的文化厚描,将铜铃铜牌组合作为文明曙光初露的切入点,并与陶寺文化、三星堆文化、齐家文化相联系,做民族志......
2013年8月23日至26日,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召开。“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是国际考古学界的高端学术交流平......
陶寺文化是以陶寺遗址命名的。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陶寺遗址至今已近半个世纪,陶寺文化研究在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
2009年4月24日至26日,“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清西陵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近......
苏秉琦先生的社会演进理论是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推崇。不过,论者关于其中“古文化”“古......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
中华文明探源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多学科相结合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该文介绍了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需求,......
1980年以来,广义或狭义概念上的“神怪”研究集中在神话学、文学、考古学、美术、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和民俗旅游等方面。纵观这些......
"玉教说"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在驱动力探究聚焦于物质—精神一体化的巫教氛围中。"玉教说"为文明源点的复杂动力机制提供了一个基本......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借鉴新史学的"神话历史"概念,超越神话与历史之间的截然对立,找到了对华夏文明发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一......
在文化大传统时期,神话意象扮演着叙事表意的神圣功能,成为阐释大传统时期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文本。在出土文献楚帛书中,大熊伏羲......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
2019年4月6日至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华创世神话”首届新成果发布暨专家论坛在上海交......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由科技部立项......
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一个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遗址——石峁遗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石峁玉器研究为契......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
<正>叶舒宪的神话历史从书《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
期刊
<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自2001年至今,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
<正>一、神话学功能:神话研究与文明探源廖明君(以下简称"廖"):舒宪兄,你在本刊开辟"神话与图像"栏目至今已有三年,每期的文章研究......
20世纪,考古学、民族学以及神话学等新学科的相继建立为中华文明探源带来了新的资源库,在传世文献之外积累了丰富的第二重证据、第三......
汉语中有“炫玉贾石”的成语,意思是以美玉为幌子,实际贩卖的却是石头。写学术自述的人,需要以此自问:我能说些什么,传达给读者的......
<正>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它不仅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