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识相关论文
德富苏峰作为近代日本代表性的新闻记者、评论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自明治中期开始到昭和日本战败后,都活跃于日本社会的最前线,......
明治时期,不少日本的学者、作者、记者等到访中国,留下了各自的中国见闻。在这一系列见闻录中,既有记载游学、游览经历的,也有针对......
德富苏峰作为近代日本代表性的新闻记者、评论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自明治中期开始到昭和日本战败后,都活跃于日本社会的最前线,......
本论文从作为政治家的胜海舟(1823年-1899年)这一视角出发,以其青年期到去世这一期间为对象进行了通时性的考察,对各个阶段海舟的......
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曾两次到访中国,一是在去往英国留学途中,在中国港口城市有过短暂的停留体验,二是20世纪初在中国旅行热的背......
《西方的诱惑》是以书信为载体,围绕着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哲学间的冲撞和对它们各自的思考展开.本文力图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简要......
日本近代作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访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以游记等形式向日本民众介绍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等,对......
那珂通世开创的东洋史学提倡将世界史分为东洋史、西洋史两大块,而日本则是独立于二者的历史研究范畴,在史学研究领域建立以日本国......
柳得恭,朝鲜时期“汉书四大家”之一,在诗文创作方面造诣颇高,有生之年曾三度出使中国。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之际,朝鲜派遣使......
既具有共产主义的内质又担任过近卫内阁参议和满铁调查部特别研究员的尾崎秀实,在被捕入狱前出版了6部中国研究的专著及上百篇的论......
"现代的超克"论作为日本昭和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显示了日本知识分子有关现代问题的基本思考。而日本浪漫派代表人物保田与重郎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有关中国的书写甚少,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冷战时局不无关系。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时和战后文学中出......
1780年44岁的朴趾源跟随着堂兄朴明源率领的赴清贺乾隆皇帝七十寿宴的使节团来到中国。旅行从5月25日开始,历经三十余站,两千多里......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著名小说家,作品多以短篇小说著称,并留下许多杰出作品。其中《中国游记》的发表,可谓芥川作品风格的重......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嘉纳的一生主要是通过留学生教育和一般教育,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清末中国发生种种关联。他所进行的中国留学生教育具有先驱意义,而......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继《七十八日游记》后写的第二部中国游记。1918年,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中国漫游记》的......
《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的见闻及感想,很好地反映了日俄战争后德富苏峰中国认识的主要内容及......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
加藤弘之的《邻草》批判了当时清政府的政治腐败,主张实行立宪政体是其唯一的出路。作者以中国的失败为“殷鉴”,促使幕府进行政治改......
《风土》是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和辻哲郎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的核心观点是风土文化论。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风土的考察,分......
日本自近代明治维新以后便一直为侵略中国,谋求所谓的“大陆利益”而做着各种准备。作为侵略的执行主体的日本陆军自然不例外。日......
基于意识形态的森然对垒、国家属性的判然有别以及依托"先进—落后"图式的界定,日本将"他者"中国作为不同时期日本国家整合的主要......
在考察昭和时期日本知识人中国观的时候,作家武田泰淳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案例。在战前和战争中所经历的与中国相关的刻骨铭心......
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进行了评论。对于德国强占胶州湾,福泽认为这完全是弱肉强......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国认识的种种类型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决定日本中国认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力量的对比,日本如......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
芥川龙之介因为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所以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美好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充满英雄色彩的豪杰,但是在他的中国之行后,......
岸田吟香是近代早期与中国关系最为深切的日本人之一,1866年初次来上海时,居住了七个多月,留下了一部《吴淞日记》,这大概是除"千......
关于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日本社会精英的近代知识分子的大部分都是侵华战争的提倡者......
何谓中国?中国将走向何方?怎样与中国交往?这三个问题可以说长久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探讨这一系列问题之际,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立足......
1921年3月19日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视察员,芥川龙之介从东京出发,踏上了长达四个月的中国旅行。接受了大阪每日新闻社的使命之......
以作品《头与腹》的问世为标志,1924年横光利一(1898—1947)及其所开创的“新感觉派”正式登上了日本文坛。那以后在为期3年左右的......
增渊龙夫的《关于历史学家的同时代史考察》一书,通过分析两位杰出的日本东洋史学家内藤湖南和津田左右吉,反思日本学界"中国认识"......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1949---),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登上文坛,在30年的创作历程中,先后完成了《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
《满韩漫游》是夏目漱石1909年游历中国东北的游记,记录了日俄战争后漱石眼中的满洲印象。游记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漱石对中国人......
学科前沿问题,主要呈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重大问题,就要检视分析学科边界不够明晰、学科理论层次不......
"入华行纪"是越南使臣自镇南关进入中国以后,沿途依其见闻而逐日逐程所作的记录。现存越南燕行文献中,"入华行纪"大多出自晚清越南......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三大学问体系都对"中华崇拜"意识提出了质疑。由于诸学派的学问目标各异,各自的中国认识也显示出不......
胜海舟是日本近代海军的缔造者,对胜海舟的中国认识的研究,不能只看到他反对甲午战争的一方面,也要看到他默许、赞同的一方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