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相关论文
西北行旅游团最后一站到甘肃兰州解体,认识和不认识的游客或坐火车或乘飞机回家了,我与其他两位北京同机来的游客一商量,西北行虽然十......
“丹噶尔”是湟源县的旧称。丹噶尔得名于清顺治年间从西藏迁徙到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丹噶尔古城始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在不断减少,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多,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兴旺与发展......
2017年6月,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的青海古城湟源,举办了以"丝路驿站焕异彩、魅力湟源赏排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引来各方宾朋慕名观......
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朝,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大规模修建,占地25万平方米,清道光九......
清朝、民国之际,被誉为“海藏咽喉”的丹噶尔古城(今湟源县城)贸易发达、商铺林立,其中有荚、美、俄等国商人开设的11家洋行,这里......
李耀庭,字献臣,汉族,青海省湟源县李大村人,生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家世务农,生活贫困。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父母先后去......
一部叫《藏客》的电影,2010年5月27日在我省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拉开了拍摄的大幕。正是初夏,阳光开始热烈起来,古城墙上“拱海门”几......
“清不清时天地昏,滚滚风尘神州愤;山东烟熄走铁板,河源薪燃现龙身。丹噶谋举黄表会,乔寿山敢当首领;虽然头悬城墙门,曾喊日月分半......
近日在《群文天地》阅览到程起骏先生的“简评《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一文”(以下称“程文”),其中许多观点和提法诸如“遗落在湟源民......
清代称今青海省湟源县为"丹噶尔"(藏语中"东科尔"的转音,"市镇"的意思).据<丹噶尔厅志>(下称<丹志>)载:"昔嘉庆、道光之际,以丹地......
人口变迁 海晏(称三角城),历代隶属丹噶尔(今湟源)。民国二十九年(1942)海晏设局从湟源划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新划......
丹噶尔是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族贸易重镇,地方人口、经济结构以及民生都与商业贸易息息相关。同时,在商业贸易的促动下,丹噶......
由湟源县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于2012年1月1日至2月23日举办。本届文化旅游节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
沿着文成公主西行的路线,我们走过湟源县丹噶尔古城,走过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水岭日月山,走过倒淌河,走过青海湖,走过橡皮山,走过茶卡......
丹噶尔(湟源)作为贸易重镇,不仅有久远的历史,且多元文化并存。历史上重教兴学的传统不仅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使当地......
<正>酷热的盛夏,清凉何处寻?炎炎夏日,避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者远足出行的选择。前不久,由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
藏族、蒙古族商人对清代青海民族贸易贡献巨大。从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藏、蒙商人既是牛羊、皮货、青盐、矿产品及其他牧......
清末民初,西北各族与内地的皮毛贸易,已替代茶马互市成为一项最活跃的经济活动。皮毛贸易不仅加强了西北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之间的......
<正>光华村地处湟源县东大门,扼西石峡口,历来是"近逼青海,路通西藏"的要隘,历史上湟中羌道、唐蕃古道、丝绸南道及新中国成立以后......
<正>一个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一个地域最难的是认识历史文化。丹噶尔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民......
资源特色是区域旅游开发个性化的物质基础.任何旅游目地的旅游都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还打上了民族的烙印,表现......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清代诗人夏仁虎在《腊八》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湟中,是我省历史上最早......
民族团结。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多民族在青海地区和谐相处,兄弟情深。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有着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说起丹噶尔明清时的"茶马古道",据载"陆地崎岖,车亦罕及,故运售货物,番人用牛与骆驼,汉人用骡、马与驴,亦有肩挑背负者"。就是说,......
清代青海东部湟水、黄河沿岸的西宁县、碾伯县(今乐都县)、大通县、贵德厅(今贵德县)、巴热戎抚番厅(今化隆县)、循化厅(今循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