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游考相关论文
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
《曲海目》作者黄文旸在清代乾嘉时期的扬州地区享有盛誉,交游颇广.他虽屡试不第,终以贡生,但博学多才,淹贯经史,其诗文、词曲名声......
释赞宁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佛教史学家。他博学多识,长期担任高层僧职,深受最高统治者信任,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
元丰六年(1083),周邦彦曾欲谒见在京任职的李之仪而未果,遂致书李之仪(《与李端叔书》),表达相与从游之意。是年周邦彦入太学;此前......
<正>尺牍简称"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片部》释曰:"牍,书版也。"~1清段玉裁注:"牍专谓用于书者""汉人多云尺牍",并考证其起源:"......
黄周星是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文言小说家、小说批评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其诗、文、词、曲、书、画、篆刻莫不精妙。在明末......
<正>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记载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曾熙与高徒张大千之间的典故即是一例。张大千,一八九九年出生于四川省......
【正】 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还在其它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搞清楚李白与元丹丘的交游,对了解李白一生的行踪和思想......
<正>谢颂羔(1895—1974),笔名济泽,英文名Zong-Kao Zia,简称Z.K.Zia,浙江宁波人,生于杭州,出身于基督教世家。祖父谢行栋(1825—18......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别号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天启二年(1622)进翰林院侍读。崇祯十七年授......
杨慎李元阳是明代滇蜀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二人交游始于杨慎贬谪滇南以后,一起结伴访古探幽,诗酒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
<正>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人。北宋诗人。其诗风格豪迈,时与梅尧臣齐名。考察苏子美生平交游,......
以往学者考察王安石的学术渊源,大体有"个体师承说"和"群体传授说"两种结论.从方法论上讲,依赖"人物交游考"和思想"互证"式的研究......
清初的诗文浩如烟海,但利用这些诗文作历史研究者似不多见.殆至近代,邓之诚先生所著的<清诗纪事初编>首开"以诗证史"的先河,其后陈......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1829—1884)于咸丰八年(1858)七月刻有"北平陶燮咸印信"白文印一方(图1),此外在同一年还为陶燮咸刻"燮......
陆曙轮先生生于1900年,去世于1980年。其一生,逢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共征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台湾中山大学刘昭明专攻苏轼研究,著述颇丰,卓然名家。刘昭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交游关系考、作品本事及相关史实考和苏轼作......
<正>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与时贤文士过从甚密。其交游学术界考获良多,然亦间......
<正>清代乾嘉时期,在金石学与考据学兴盛发展之下,浙江地区的文人雅士在书法、绘画、篆刻以及诗文等诸多艺术领域也极为活跃。金石......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一沈树镛(一八三一—一八七三),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斋号汉石经室、宝董室、灵寿花馆、校经庐等,松江府川沙城厢(今上海浦东新......
<正>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擅长诗、文、词、书法。举进士,曾入仕途,政绩卓著,然以党见遭谪贬。山谷崇奉......
<正>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名俊卿,号缶庐、老缶、苦铁,晚号大聋,七十岁以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幼年家境清寒,靠刻苦自学......
<正> 自从稗山先生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以来,学术界有的同志已接受了李白曾两次进长安的主张,如郭......
<正>陈鸣远作为紫砂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艺术成就已有许多专家加以考证推崇,但惜其生平及交游却少为人知,笔者此文欲以其族谱......
<正> 柳宗元曾对陆质“执弟子礼”。(见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陆质作为唐代春秋学的著名学者,对柳宗元的思想产生过影响,这......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画坛中,陈师曾以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而名著一时。可惜英年早逝,实为文化界的一大损失,梁任公谓“中国文化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