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相关论文
1 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民国的乱世之中,不仅人命贱如草芥,就连国宝也无法自保。 然而,无论是在哪个......
叶公超是上世纪20、30年代一位非常重要的教育者和评论家。尽管他在关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方面留下过诸多笔墨,但从未以翻......
<正>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大诗人艾略特(T.S.Eliot,1888—1965)的诗歌与诗论经由赵萝蕤、叶公超、温源宁、卞之琳、曹葆华等学者......
1930年8月的陶然亭酒楼,三十三岁的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与二十八岁的女学生陈竹隐相亲,就此谱写了一曲荷塘清风般的浪漫恋歌。 当......
一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
在中国现代的文学期刊中,《学文》实在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刊物。它前后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出版了薄薄的4期。但从它所造成......
这是一部近代大师的故事集。龚自珍、胡适、徐志摩、竺可桢和司徒雷登等20多个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师先后出场,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便既酸且辣地指出:“……北京的燕京学校,便是造就洋翰林太太的地方。”燕京才女嫁人锁定海归派在当时是不......
叶公超(1904~1981年),名崇智,字公超,广东番禺人,出身官宦世家。1926年秋,年仅22岁的叶公超登上北大讲台,教授西洋文学,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叔华、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
1936年12月,应戴望舒之约,二十四岁的赵萝蕤将艾略特《荒原》全文译出,次年6月由上海新诗社出版,是为《荒原》的第一个中译本。译本除......
1936年3月27日《自由评论》第十七期载有一篇题为《意义与诗》的文章,是评介斯帕娄(Johnspariow)的现代诗学专著Sense and Poetry的......
叶公超是著名的新月派评论家,他的文艺思想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对其翻译思想的研究还是空白.有鉴于此,本文从语言层面、审美层......
叶公超时而执教,时而执笔,时而从党,时而从政,时而主持侨务,时而主持外交,时而服务国内,时而奔波海外,为国民党政权效劳一生.叶公......
抗战前“京派”新诗形式讨论是平津文坛、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朱光潜、叶公超、梁宗岱、罗念生等学者围绕《大公报·......
在叶公超那个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值得回味的,一是名校甚多,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浙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等,都跻身世界前100名;二......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冯友兰亲自告诉他.将破格录取他留校继......
叶公超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T·S·艾略特的传统观,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汉语......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
据说,年轻时的钱锺书在评价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有这样的言词:“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其他二位且不言,吴宓之“笨”似乎......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
“文写叶公超,武写孙立人”,台湾史学界人如是说。叶公超五岁时,家人为他延聘教习,习画写字,修读经史,间学英文。中学时代即留学美、英、......
叶公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新月》创始人,曾在清华、北大长期执教,李赋宁、许渊冲、赵萝蕤、钱钟书等大家都曾是他的学......
叶公超经历了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的转变。自任职清华以后,叶公超开启了他的比较文学实践。他丰硕的比较文学成果受艾略特(T.S.El......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
叶公超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授。在其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广涉多门文学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在文艺批评方面学有......
本文运用症候式阅读方法实证研究20世纪英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先行者叶公超探索的中英比较诗学对话与创新的新境界。叶公超青少年时......
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早期的文学批评主要注重于观念的表达和体系的建立,文学批评的过于观念化,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到了30年代,特别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当下,"好大学"与"好老师"备受关注,对两者间的关系也众说纷纭,疑惑之处在于:究竟是好大学孕育了好老师,还是好老师成就了好大......
1929年我报考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被录为备取生。开学前几天我得到被录取的通知。到学校报到后选课时,看见教务处张贴的全校课程......
十年前,承新加坡汉语修辞学家郑子瑜先生的热情介绍,我与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陈无言先生通信.交换研究资料。陈先生是我的前辈......
一、读《写在人生边上》(一)忙得很无聊.偷空乱翻书.庶几消退几分无名肝火.如鲁迅所谓“随便翻翻”是也。这种不使人发闷的读物.甚至可以......
以下是本书节选的台湾"外交部"档案馆有关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与台湾关系的部分档案。这些档案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