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法相关论文
本文集中讨论了金谷治和罗丹(Dan Robins)对《荀子·性恶篇》真伪的质疑。作者认为,金谷治的“苟子性朴说”混淆了“朴”字的两种......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前期)、游齐(中期)、退居兰陵(晚期)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是在不同时......
荀子之所以被人称为儒家大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系统地总结、辨析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并且以一种相当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它。与《论语》《......
针对荀子的人性论,古来争议颇大。近世学界以“性恶论”为主流,上世纪“性朴论”的提出是一次启发性的修正,此外有“性质美”“性......
“德教”是汉代儒学家们的共同口号,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礼治之”和“以德善化民”。董仲舒采用的是“以德化民”......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除了内在心性仁义之外,并强调“仁”与“义”的实践情境,董仲舒提出“仁义法”的主张,实承袭荀子由伦理身......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探讨:一、从词源上考察义务范畴的发展,指出义务在古代从“应当”至“规范”再至“职责......
论荀子的“性恶”伦理思想王易在东西方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哲学家、伦理......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
<正> 在战国时代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争鸣中,孟子力倡人性善,荀子力主人性恶,他们的学说不只在当时蔚成大家,而且对后世的人性讨论......
美德可教吗?这是一个颇令苏格拉底着迷的话题。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里,苏格拉底对美德的本质,美德的可教性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思考与探......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爱的问题有着多维的探索和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