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法相关论文
《荀子简释》原名《荀子柬释》,为梁启雄先生旧时所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梁先生作了修正,改名为《荀子简释》(以下......
《康熙字典》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修成后,由于引书讹误较多,王引之等于道光七年至十一年(1827~1831)奉敕校勘,并由武英殿重新刊刻,......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他从仁的高度、仁的范围、仁的对象以及强调“必仁且智”的重要性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
荀子的性恶论是平等的人性论,他认为人们天生在道德和智商上是相同的。荀子思想中以不平等面貌出现的等级论往往被认为是平等的对......
人性本质问题是儒学的重要主题。在先秦,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那么,他们是怎么论证的?这种论证是否有效?到底谁是谁非,......
本文集中讨论了金谷治和罗丹(Dan Robins)对《荀子·性恶篇》真伪的质疑。作者认为,金谷治的“苟子性朴说”混淆了“朴”字的两种......
在经学视野下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为思想渊源和学术基础,通过诠释公羊学的“微言大义”来发挥儒家王道思想,形成天地人三才构架......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前期)、游齐(中期)、退居兰陵(晚期)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是在不同时......
早期儒家的代表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以后的孟子、荀子等,他们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成为儒家道德学说体系的富有原......
<正> 董仲舒为了替“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以适应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他从唯心主义本位论出发,颠倒天人关系,炮制了“天......
针对荀子的人性论,古来争议颇大。近世学界以“性恶论”为主流,上世纪“性朴论”的提出是一次启发性的修正,此外有“性质美”“性......
“德教”是汉代儒学家们的共同口号,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礼治之”和“以德善化民”。董仲舒采用的是“以德化民”......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除了内在心性仁义之外,并强调“仁”与“义”的实践情境,董仲舒提出“仁义法”的主张,实承袭荀子由伦理身......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探讨:一、从词源上考察义务范畴的发展,指出义务在古代从“应当”至“规范”再至“职责......
论荀子的“性恶”伦理思想王易在东西方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哲学家、伦理......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
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最为著名,但性恶并非荀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中还有非恶而又非善的一面存在。荀子的人性概念是......
<正> 在战国时代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争鸣中,孟子力倡人性善,荀子力主人性恶,他们的学说不只在当时蔚成大家,而且对后世的人性讨论......
美德可教吗?这是一个颇令苏格拉底着迷的话题。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里,苏格拉底对美德的本质,美德的可教性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思考与探......
【正】 一、孟学色彩浓厚的仁义说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在董仲舒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它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全面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爱的问题有着多维的探索和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