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会通相关论文
本文以社会现象观察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学者较少涉及的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的净土思想,梳理了印光法师专修净土法门......
《大学直指》中,智旭并不以成就“大人之学”来解释《大学》,而是站在佛教立场,解“大”为“心”,解“学”为“觉”,并以佛教“一......
2006年3月11~12日,由台湾华梵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华大举行,会议主题是人权的哲学反省.来自台湾华梵大......
隋唐以来,回应佛道二教思辨化哲学思潮的冲击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课题.谢上蔡在扬弃佛教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承继二程,立足于“天理为......
学术界对作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研究甚多,但对其艺术思想的阐释却并不多见。蕅益大师的艺术思想既有护持佛教戒律传统、......
【正】儒佛会通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佛法东传以来,儒佛交融、儒佛会通就逐渐成为儒佛关系的主流,最终形成了亦出世又入......
张九成(1092-1159)是南宋初的名臣。在儒学中,他师从杨时,是当时颇有声望的道学家,其丰富的经学训解著作曾流行一时;在佛门中,他嗣......
摘要:“阳明学”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佛学尤其是禅宗,给予了王阳明另立新说所需要的全部结构性要素。......
作为晚明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自幼受到程朱学派的熏陶与感染,后来转而成为佛教的信仰者,其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复兴与三教的融......
佛教核心义理,无论中印,无论古今,俱是一以贯之的,和儒家的核心义理有本质差别。本文以释契嵩为例,阐明自古以来的佛教僧人和佛教......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总结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王阳明心学谱写了中国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个高潮曲章,之后的黄宗羲、......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
晚明儒佛会通是中华文化整合的又一次高峰,而在这个宏大的文化思潮中,高僧群体解释儒家典籍《四书》文本尤为引人注目。《四书》经......
《坛经》版本繁多,但真正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三个本子,即法海本、惠昕本和契嵩本。三个本子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梳理这三......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近现代以来,思想家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试图通过儒学的自我变......
祁彪佳(1602—1645),是明末名臣,在当时浙东士大夫阶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祁彪佳官至苏松巡按,为官时恪尽职守、归隐时经世救......
本文旨在探讨自东汉末年佛教来华之后,东亚地区儒佛互动的问题,尤其是儒佛之间长达两千年的论诤及会通。本文从东汉末年开始,回顾......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
熊十力认为学问贵在会通,“儒佛二家,通之则两全,离之则各病”,他的《新唯识论》即以会通儒佛为宗旨。在《新唯识论》中他大量吸取......
晚明儒佛会通是中华文化整合的又一次高峰,在这个宏大的文化思潮中,高僧群体解释儒家典籍《四书》文本尤为引人注目。《四书》经由......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
宋代僧人对《中庸》的推崇,为儒佛两家在哲学领域内的会通打开了大门,而将儒佛会通推向顶峰的则是云门宗僧人契嵩。契嵩对中庸的推......
中国佛教对于宋明新儒学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一些观念或范畴的借用、移用、变用,还是一种整体性的会通......
晚明时期,佛教自身发展进入衰落时期,而这一时期,三教仍在儒学为主导、佛道相辅助的基本格局下继续融合,并在融合中持续发展,这一......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本名艳,字炳南,号雪庐老人,法号德明,当代著名思想家、佛学家、教育家。齐鲁大地是其思想萌发、发......
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儒佛兼治、儒佛并重、儒佛会通."六艺"之学和佛氏的义学与禅学,是他学术结构的两根支柱.他是20世纪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