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关系相关论文
在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明末儒佛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等新特点,其原因在于明末特殊的历史环境带来的思想文化多样性......
两汉之际,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传到中国内地,于中国固有的儒家和道家的代表思想始终处于复杂的相互冲突和融合的关系当中,儒佛道在冲......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岂页......
儒家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心性论传统。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将儒学心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与其对于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吸取有着密切的......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
本文以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孝"、"慈"观念的思想变迁为考察对象,辨析中国儒家传统伦理在渗透性地影响中国伦理过程中,同样使佛教中国......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
民国之初,除嘉兴范古农外,浙江佛教居士中对佛学深造有得且影响甚大者,当推寓居杭州的一代儒学宗师马一浮(1883-1967)。马一浮不仅于191......
自明代中叶以来,基于"良知自见"的阳明心学开始对程朱理学发起反动,加上明末时期盛行的"儒佛调和论"思潮,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晚明"......
在朱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杲及其禅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早年的人际交往中,朱熹先后与宗呆的弟子道谦、宗呆本人来往密切。......
本文通过分析宋初天台宗重要僧人孤山智圆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中庸子传》,论述这位处于唐宋文化转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僧人的精神......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作为儒佛道三教融合在宋以后的突出代表,朱子学说中既有与佛学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因着朱熹个人强烈的辟佛立场,二者也有思想上相冲......
程颢、程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涉及存有论、道体观、伦理观和生死观等领域。二程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从儒家的立场看,......
<正>一宗教会通是近来宗教界和宗教学界关注的课题。我自己所关心的宗教会通,首要和主要的,是指中国宗教的会通。宗教会通应当涵盖......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
明代佛教既有"封闭""凝滞""衰败"的发展态势,又有"渗透""普及""定型"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都与佛教在明代的全面宗法化息息相关。一......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
宋元时期,丛林清规的儒家化趋势日益增强,突出表现为对儒礼的认同与吸纳。南宋之后,僧人将丛林清规比作儒家之"礼",采用儒家话语为......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
本文运用哲学与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分析,展示明代儒佛融通的几种主要类型,尤其发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的学术批判理念,揭......
<正>明代,由于政府三教并用政策的确立和实施以及唐宋以来三教合流趋势的惯性展开,儒释之辨的激烈程度较唐宋有所缓和。明初大儒曹......
程门立雪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一直作为儒家尊师受教之典范而被宣扬。无独有偶,佛教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与此相类,这两个故......
究竟应该怎样建立文化自信?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的主张或许能给我们某些启示。宋儒认为,建立人们对儒学的自信,必须将儒学的优点加以......
根据六朝刘宋儒学的发展状况,儒学衰微的原因在于自身理论的内在困境。以颜延之、宗炳为代表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儒学的状况及其困境,......
2007年10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李承贵教授的50万字巨著——《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它是一部开掘儒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