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之道相关论文
《庄子》以批判的态度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人们的实践精神、实践行为与实践结果。《管子》提出了自己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道、外......
内圣外王之道是对儒家理想的表达,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以六艺为养”的儒家从内圣工夫看待“诗”、“礼”、“乐”......
【正】《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版,以下简称“余著”或《贯通》.)是余敦康先生新近推出的......
屈原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屈原理想模式的理性前提——“内圣外王”之道的虚假性缺陷.二是专制政体下“道”与“势”的......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政治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开始的礼乐教化到仁政王道再到后来的礼法并重,这充分凸显了儒......
“内圣外王之道”集中体现了道家尤其是黄老政治哲学的根本旨趣,其理论结构包括交互融摄的“主术”和“心术”两个方面。“主术”......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
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圣外王的源起,小我即修己以敬,它阐述的是个人仁心与仁德的修养;另一个部分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目的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内圣”与“外王”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天下的手段,本来以“......
<正>"内圣外王"溯源"内圣外王"出自于《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
这是一篇供讨论的文章,看法未臻成熟,论点不尽允当,仅仅是对玄学重新探索的一种尝试。本文就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立论,指出郭象虽......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
“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道”和“君、臣、父、子”礼仪关系的图式表现,其构成了“文革”时期独立......
<正>上一次讲了老子之道,今天讲庄子之道。讲老子分为七个部分,讲庄子也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第二部分介绍"内圣......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由于它把先秦儒家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
胡宏是两宋之际的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性立天下大本”的性本论,既不同于程朱......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了解如何做人,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
<正>《天下篇》是理解先秦学术史必不可少的文献,也是理解中华学术的枢纽之一,其中内容环环相扣,逻辑非常严密。阅读这篇文献,要完......
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不论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基本认同一个根本性的起点,那就是道。道在修身和事功上的体现是王道(内圣外王......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相,是三家的......
【正】 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先生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自我否定)说,且持之甚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