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禾相关论文
有位远在英伦的朋友给编者写信说,她喜欢的是《读书》的文体:流畅的汉语,谈话的方式,尤其是摆脱了注释。其实,《读书》的文章并不都是“......
纳博科夫在中国读者那里有很好的人缘。他的小说善于制造迷宫,精神在多维的空间里盘旋,每每有惊异之思飘来。我读其作品,惊讶之余,曾对......
拆字诗在诗苑中别具一格,因为作者不仅要抒写出内容的主旨,还要利用汉字的特点藏巧含慧,大做文章。且看唐代皮日休的一首《晚秋吟》: ......
十几年前,我读到《跨语际实践》和《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的时候,还不认识刘禾。那两本书对我影响巨大,所以后来到美国访......
福柯“知识考古学”具有强烈解构色彩,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就是要研究“陈述”,研究“话语”,研究“档案”,研究“话语实践”,着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位在美国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中国大陆十分地走红起来。这自然得力于国内同行的大力推许。与那些外语......
作为专有名词的“帝国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人们用它来概括冷战前后总结现代欧洲殖民史的某些研究,它与传统的对帝国现象和帝......
创新2.0研究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催生的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用户参与的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及其引发的产业、政府、城市、......
北美华裔批评家刘禾于1999年提出的"交换的符码",构成了她"新翻译理论"的基石,成为后者的逻辑起点,理由在于:1)规定了"新翻译理论"的所有命......
刘禾教授的《个人主义话语》一文存在一些对思想史料错误的解读,根本原因是她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与社群观念相混淆造成的。从根......
新世纪初,作家冯骥才以后殖民主义理论质疑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西方起源,这被许多批评者视为美国华人学者刘禾相关论述的“翻版”......
美国华人文化圈的鲁迅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部分鲁迅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沦为反共或冷战的工具。其次,总体上呈现出......
作为美国华裔批评界"新翻译理论"的积极建构者,著名学者刘禾教授运用符号学、话语分析和后殖民批评等方法,在2004年著作《帝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