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相关论文
纳博科夫是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大师,其作品中的东方主题却鲜少被挖掘。纳博科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东方书写传统,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
现如今,我国的广告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已经不可能脱离广告生活,广告不仅仅是外部的文本,更已经深入人的意......
尽管纳博科夫不喜欢人们把别的作者确认为对他作品有影响的人,但他承认普希金对他的俄语作品(以及所有后来的俄国文学)、莎士比亚对他......
《欧小姐》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作品,全书充斥着张力结构。运用新批评细读的方法,分析了主人公欧小姐这个情绪敏感、压......
《欧小姐》这篇回忆录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用法语写就的唯一作品,用来纪念儿时与他共度七年时光的......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成功刻画了一段畸形的爱情故事。小说中主人公亨伯特的道德伦理问题备受评论界的猛烈抨击和批评。本文......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洛丽塔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主要讲述了......
对时间本质的探索贯穿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也一直是纳博科夫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然而长久以来,中外学者都将注意力局限在作家对时......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五个部分。前三部分全面剖析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精神气质与伟大传统”梳理出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传......
笔者前不久看到一篇来稿,文章就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三位大家——布罗茨基、洛特曼和纳博科夫对普希金的抒情叙事长诗《叶甫盖尼·奥涅......
自然科学与文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的思维模式、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差别甚大。但是在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中,这两个隔......
在美国,只有两位作家被比作“契诃夫”,一位是契弗,一位是卡佛。契弗是卡佛尊敬和崇拜的文学前辈,他深刻影响了卡佛、比蒂等一批短......
已有研究多认为《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性结局来自于理性的缺乏,然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认知才是他不容忽视的悲剧成因。......
《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注解》是俄罗斯文学史家、纳博科夫研究者多利宁酝酿数十年之作,它逐句注释了纳博科夫最后一部俄......
《普宁》被视为后现代学院小说经典,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维度,体现出作家的政治介入.小说折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指涉20世纪前半叶的......
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普宁》的文本生成置入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出版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语境,探讨纳博科夫与美国文学市场之间的关系,......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其迷宫叙事的典范,小说中的名字与角色特征、命运紧密相关,承载了大量隐藏涵义;人物之间的称呼则进一步起......
作品简介:阿根廷作家罗德里戈·弗雷桑的"三部曲"《虚构部分》《梦境部分》和《回忆部分》用近两千页的篇幅来探讨何为作家、何......
《流亡生活场景》中这样描述作家纳博科夫的流亡状态:“对纳博科夫夫妇来说,流亡就是不停地从一个出租屋搬到另一个出租屋。”受这......
俄裔美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深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影响,其作品《洛丽塔》中更是处处闪现着陌生化手法的身影,而这也正是......
男人总希望成为女人的初恋情人,而女人却总希望成为男人最后的恋人。这种情感的特点和追求已经造成了太多太多的悲剧。在文学领域里......
我突然觉得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成了一件可疑的事情。也许“怀疑”的苗头早已深藏于我的内心,它随时会鬼魅般跳出来。我甚......
如果说门罗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小说不紧不慢的节奏,细节的精雕细琢,以及突然的峰回路转、急转直下,有些"欧·亨......
有关作家的反目我们获知甚多,可是有关作家的友谊却鲜有所闻。何以如此?此人喝醉了酒之后与彼人的情人同床共寝;然后又各自在书评......
据《纽约时报书评》1993年4月18日消息,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出版了布赖恩·博伊德撰写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传记。......
71.《确信》(Cocksure,1968)莫迪凯·里奇勒(Modecai Richler,1931—)和索尔·贝洛一样,里奇勒也是蒙特利尔的犹太人,他不受位于......
法国索弗莱斯学院以“最著名的作家的作品是否最普及”为题,对1000名各界人士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得到的答案既说明问题又出乎意料......
这篇访问记原载美国《巴黎评论》1967年夏秋期,后收入《作家谈创作》第四辑,访问者赫·戈尔德(Herbert Gold)本身也是美国一位有名......
《穷途,墨路》 保罗·奥斯特是一九六八年校园风潮的一代人,当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念大三,身边的哥们都投身革命了,他作为学运同路人......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他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
小说艺术不是说一个事,是要把事说得特殊。这样讲有些惟方法论,好像题材不重要,题材当然是重要的,唯一性的特殊题材,可以成为小说......
知名的远见卓识之士都出了名地有些小“怪癖”。然而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小怪癖只是他们众多日常习惯的一小部分,这些习惯帮助他们成......
从译有感黄健人记得九年前赴北师大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得意洋洋地向导师呈上了自己发表的首部译作。那时何等不知天高地厚,闯入译......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将在4月23日如期来临。这一天,既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生辰和忌日,也曾见证了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诞生和西......
你看你看译名的脸 好的电影译名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大概在十多年前我读到大作家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
纳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是沙皇时代的司法大臣,父亲是一位刑法学教授,一位狄更斯专家,常给孩子们大段......
列举一批探索话剧的剧名,将会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如《我为什么死了》、《挂在墙上的老B》、《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耶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字,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