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相关论文
陈寅恪先生(1890-1969)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史大家、国学泰斗,“教授的教授、公子的公子”.他出身名门,少承家学,打下了深厚的国......
始于1942年发掘的前蜀王建墓,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经科学发掘的帝王陵墓。作为前蜀王建墓的发现者,发掘主持者以及后续田野报告的编撰者......
史禄国被誉为对中国民族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然其在中国学界的际遇,以“云南调查事件”为界限,前期礼遇尤佳,此后则受到......
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
据台北的报道,毕生致力台湾史研究、长期旅居东瀛的已故学者戴国辉逝世4年后,他的亲人决定将他生前位于日本千叶县的“梅苑书库”收......
陈垣与陈寅恪是民国学术界极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学者。在20年代及30年代初,朱希祖与他们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他们都曾在北大国学......
徐中舒是近代著名史学家,在考古学、文字学等方面多有创见。他也是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者与研究者,为抢救、整理、研究内阁档案作......
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初期郭廷以曾遭受史语所学人的多次杯葛论者曾以“北大派”对“南高派”的学术压制解释之固然有其事实依......
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作为现代学术的一个重镇,其学者向以"史料学派"而著称.在国家罹难、民族受侵的多事之秋,他们各以其长,......
李光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明清档案研究专家,一生勤奋不懈。1929年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明清史研究中作出了卓越......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近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
史语所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第一流的学术机构,吸收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中古史研究大家严耕望。通过对......
一、逯钦立手书赠李光涛、张素蘐婚联此联为逯钦立先生存世唯一榜书。此联须读讲相合。一读,直读十四字联"得妻约简助昏教,拟则休祥......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专门机构,它成功地开创了多学科联合的集团式合作研究模式,引介并运用了新的方法......
作为章太炎的弟子,朱希祖在辞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后,加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做专任研究员,然任职三月,即被改为特约研究员。朱氏由此与......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夏鼐与陈垣属于两代人。关于二人之间的交往,以往学术界似乎很少关注。《夏鼐日记》中有关陈垣的记载,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先从南京迁到长沙,又从长沙迂至昆明。1938年1月,赵元任等语言组的人员到达......
1930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生军阀混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同仁不得不中断殷墟发掘工作撤出河南。由于史语所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
照林与侯家庄1001大墓石璋如1934年秋至1935年春,照林在侯家庄西北冈发掘1001大墓,其中出土遗物甚多,最为照林所赏识、重视,且有有趣故事者数则,配合人像......
1962年,32岁的许倬云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那时,有五份工作随他挑,芝大希望他留下来做历史地理研究,另外四个都是......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傅斯年在继承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回应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
<正>【整理者按语】这篇书评是我根据葛小佳遗稿整理成的。葛小佳(1954-2009)是我的弟弟。一九九○年代,他曾(以"葛佳渊"为笔名)和......
朱自清是逯钦立的良师,也是他的益友。朱自清先生爱才好士,对逯钦立深相礼接,采擢荐进。从现存的书信、日记等史料看,他们二人在学......
傅斯年与陈寅恪,是中国学术史上呼风唤雨的两位大家,傅斯年娶了陈寅恪的表妹俞女士为妻。他們两人之间的君子之交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张书学傅斯年是我国现代学术界一位富有个性的学者。他终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在政治方面,他积极......
20世纪的史学家当中,傅斯年(1896—1951年)是颇具特色的一位。他抱定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主张,领导着史语所同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傅斯年和陈垣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家,为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共同的事业和学术追求打破了年龄和学历的障......
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
期刊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均属民国学界开辟新纪元的领军人物,也是一对好朋友,研究二人的交往......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老一辈文博考古专家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将文物向后方转移,一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重建机构、开展工作,对古墓、博......
在大陆史学风气转换中,近七十年来关于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革命语境回归学术语境的过程。1949年至“文革”时期......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9月11日,客居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一扫愁容,漫卷诗书,告别众人,买棹东去。......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山东安丘人,年少时家贫,在外祖母的资助下辗转求学,先后就读于安丘德育中学、广文中学和齐鲁大学。他在1......
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
20世纪上半期是西方史学从兰克式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夕,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消......
当代台湾地区人文学术的建构,无疑以1948年底前中研院史语所的迁台最具开局意义。当此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局之际,尽管史语所同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