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相关论文
胡适的学问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古通今,学贯中西。胡适不仅是新文学之提倡者、白话文学创作者,而且在历史学上同样具备带有批判性质......
笔者在梳理胡适与钱玄同关系的过程中发现,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入钱玄同致胡适书信、明信片58通,这当中......
一、“体裁上像不像序,这是不成问题的”1921年7月,顾颉刚历时两日,为好友叶圣陶的小说集《隔膜》撰写了长篇序言。《隔膜》既是叶......
《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为顾颉刚先生遗稿,这篇9万多字的鸿篇巨制一直没有发表。王煦华先生多年来整理顾先生遗稿......
熟悉现代学术史的人,几乎无人不承认由顾颉刚先生倡导的“古史辨”派在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巨大影响。而顾先生之所以走上怀疑古史从......
清季西方势力入侵引起的冲击,李鸿章尝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论者亦多引用之。此语虽触目惊心,其实却是经不起推敲的。盖其后......
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指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
<正>一何谓"低音"?由于这个书名是后起的,所以我采取的是非常宽松的定义。最初的设想只是想重访近百年来被新派论述所压抑下去的声......
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顾颉刚在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谈及自己对中国上古史的看法时说道:“中国号称有四千年(有的说五千年)的历史,大家......
欧风美雨激流之下的亚细亚学者们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有志之士们被英国的铁甲舰从睡梦中惊醒,无论在朝在野,他们都秉承起......
学者与藏书是一个“二而一”的话题,特别是对于藏书世家兼又以文史为业的学者而言,其治学和藏书是一个不可分割、彼此相依,又与其生命......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师生与北京大学胡适派文人历史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源于柳诒徵(字翼谋)发表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一日《史地学报》创刊......
龚德柏与王芃生的名字,现在已经很陌生了。但在六十年前,两人都是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王芃生著有《日本古史辨证》、《日本关系之科学......
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4号,是一座看上去极其普通的苏州民宅,墙面斑驳残旧,如果不是门口挂着“顾颉刚故居”的牌铭,很难有人想到一代知名......
顾颉刚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对现代史学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学术成就上,还表现在他创办的各项学术事业上。他以“古史辨”成名......
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教授是我走上史学道路的启蒙老师。 杨宽,1914年生,上海青浦人。1919年秋入读家乡的鹤溪小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界目前在"夏朝"存在与否等问题上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议不仅来源于学者们对"史料"解释力的不同认知;而且来源于历史学的学......
陈登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述繁多,思想丰富。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旧闻》、《古今典籍聚散考》......
真正的读书人对权力与金钱的兴趣不浓,他们最在乎的是面子,面子与人格尊严有关,这是读书人最得以自重之处。 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几个......
自上世紀20年代起,顧頡剛先生對歷史上禹治洪水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爲文獻所記禹治洪水之事皆屬神話,並非真實歷史,禹本身亦爲天神......
一、哲学史的层累与分析黑格尔说 ,在哲学里 ,过去的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
史学非我之专业,一些史学家的大名早先都是从现代文学方面间接知道的,抗战初期曾在云南大学任教的顾颉刚①就是其中的一位.是周作......
顾颉刚、钱穆乃民国史学界的两位大师级人物。顾颉刚以发起“古史辨”运动,创办《禹贡》等杂志而名声大噪;钱穆则以《先秦诸子系年......
一、孟姜女故事简要回顾 86年前(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可谓古史辨史法之经典......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并承依旧说,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梁启超就其“应否从老子起”的问题提出质疑......
关于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学界多强调其所厘清的“民族学”之学科内容,而甚少探讨蔡氏所阐述的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具有的意义或......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导致了史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同时也为古史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近代史家的职业化走向亦是促进古史讨论......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
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学转型、发展、近代性生长的宏观角度,考察了新史学、古史辨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三大史学思潮与日本史学的内在关系......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
一、当代学者的探析经过古史辨时期的多方论证,《易经》为卜筮之书,《易传》为哲理之书,两者性质不同,已渐成定说,但孔子与《周易》经传......
豳公盈又名遂公盈、燹公盈,2002年从海外文物市场上购回,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豳公盈的铭文无疑是最吸引......
众所周知,“古史辨”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变局,史源学、神话学、文体学等研究视角的发展正是这一变局的结果。古......
在对顾颉刚及疑古派的研究中,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比较颖出,但是廖文评价顾颉刚时"假设"有余而"求证"不足,并因......
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
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唯物史观派学者郭沫若、吕振羽等运用民族学理论与神话传说互证的方法构建了唯物史观派的古史观......
罗香林有一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检讨了《古史辨》的学理基础。对该文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古史辨”学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
南北宗论本来只是一种画学主张,但在清代,南北宗论却被以地理概念来解释,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历史结论。这种趋向在西方史学输入后得......
古文献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有一些新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之风、整理国故、古史辨运动以及学术专业化的发展等现代学术文化......
传统中国《周易》研究者本于经典的神圣性,或径以《易传》解卦爻辞,或径以卦爻辞释《易传》,俨然将经与传视为一体。期间虽曾有学......
在现代学术转型中,今文经学变异为“古史辨”是经学瓦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的代表人物是钱玄同,其继承了今文经学的辨伪方法,将《......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界以各种方式进行纪念,主题多样丰富,令人眼界大开。《齐鲁学刊》编辑部也邀请相关学者于是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