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故相关论文
近代学术转型发生在新旧学术的冲突之中,晚清经世思潮的勃兴冲击了中国固有学术的道艺传统,使传统知识分类体系濒临瓦解。近代“科......
陈寅恪的《审查报告》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通过述学文体的视角揭示陈寅恪《审查报告》蕴含的“对话性”,同时深入爬梳20世纪......
胡适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褒贬共存、毁誉杂陈、评价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据笔者所见过的各种见解独出的胡适研究传记有十七、八种......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在1919年被胡适用以概括"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口号。该口......
本文通过历史观念、学术思想、荣辱观念(面子观念)和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事件的分析,揭示了......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五四”时期诸如“新旧”、“死活”等有关中国文学文化的争论早已随着时代的逝去而尘埃落定,但事实上,“五四”先......
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
百年来的儒学研究,或是沿着“整理国故”的路线,把儒学当作一个死物件,或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及当代欧陆哲学为哲学的范式,以一种“偏......
期刊
一直以来,有关胡适对传统的态度都是学者讨论的话题。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余英时语)。胡适自觉担负起......
为了贯彻周总理提出的“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和“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示,“文革”后我到国家文物局,从“整理国......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历史研究和教育事业。 1928年,......
辛亥革命短暂的胜利,并没有动摇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儒家思想阴霾依旧束缚着广大国民的思想。为了打破旧传统、旧观念对广大国......
在民国时期这样一个承古启今的复杂而特殊时代,对于像胡适此类既受过传统封建教育又受过新教育甚至出国留学接触过更多西学的人来......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起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1846年英国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在《雅典娜的圣殿》杂志上首先使用“民俗(Folk-lo......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
对许多从事“新教育”实验的民国教师来说,1923年都是个调整时期。这一年,“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执意走“风光”路线的胡适因为觉......
胡适是一位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其发表于1923年的阐明了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研究传统文化的目......
期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研究成就非凡、特色独具.笔者以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当时的整理国故运动中,力图探讨这一特定时期......
梁启超首倡以“现代”眼光对中国学术思想进行新的系统诠释以重铸“国魂”.“五四”后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事......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是现代学术史上创办、编辑报刊较多的学者。其报刊实践活动与学术发展轨迹颇相吻合。在北大读书期间,顾颉刚参......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思想基础是“国学”,“整理国故”运动推进了近代图书馆的建设。文章从人员、分类、学术范式、出版等不同的方面加......
从具有传统意义的诗评文到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立,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对此,傅庚生主张以......
胡适在五四后期力倡整理国故,并以再造文明作为手段,历来学者褒贬不一。若仅就胡适在运动中的行为来考察其整理国故思想。实际上很难......
20世纪初年国学运动以“整理国故”而开展,郭沫若反对普遍地提倡“整理”,亦反对夸大国学的价值。在他的观念中,国学研究即等同于考据......
整理国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寻找到的与"五四"新文化相关的另一链条,其一端连接着新文化运动,另一端连接着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 ,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是在现代学科教育制度的背景中产生的,“整理国故”思潮给它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这使古代文论研究仅仅成为......
受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成为国学研究领域包括新文化阵营在内的许多文化派别的共识。只是由于他......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的理解总是与民族关切这一历史的主题联结在一起,维新派将之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理性,国粹派则将之视为文......
19世纪20年代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争中,常乃德主张文化多元说,反对文化的二元说,要求从概念和事实上对于中西文化进行辨析;认为整理......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兴起了一股索引编纂和索引理论研究的浪潮,史称“索引运动”。这次运动吸引了包括胡适、顾颉刚、洪业等一批......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迅猛发展,刺激和影响了中国整理国故运动的发生和开展。胡适在整理国故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步骤上受到日本中国学家......
古文献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有一些新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之风、整理国故、古史辨运动以及学术专业化的发展等现代学术文化......
【正】 地道的、正宗的中国文学,到了晚清就算断流了。清代没有好诗文,有一份聪明的人都去做学问了,训诂,铨释,整理国故,出了一帮......
整理国故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学术的建立与现代精神的建构均有重要价值,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叙述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甚......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展开,清华园里相应地出现了一股文化运动的思潮,当时称之为“清华文化运动”。在这场文化运......
<正>鲁迅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希望自己的文章随同所批判的旧事物一起消亡,但旧事物不肯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
<正> 胡适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但是,他在各个学术领域中都缺少重大的建树。他的影响主要不在于他的成就,而是......
今年是郑振铎、孙楷第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学习他们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自京师大学堂颁行《学堂章程》引入"建筑"一词及课程计划以来,北京大学与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始终息息相关。该文围绕北大建筑教育史,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