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风相关论文
安史之乱后,岑参的诗歌特点不复北庭边塞诗中的雄奇瑰丽,发生了从哀怨到华丽、又从华丽到凄清的两次诗风转变.诗风的转变与岑参的......
该文认为"十才子"不足以代表大历.江南地方官诗人经历丰富,且政治环境宽松,思想较为独立,真正代表了大历诗歌最高成就.其中刘长卿......
【正】 经过安史之乱,唐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满目疮痍的现实,动荡不宁的生活,在诗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一时期文人的影响更是巨大。关于大历......
<正>“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活动于长安、洛阳等地的一个诗风相近的诗人群体.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
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时期的诗词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各有不同,盛唐诗词文化的审美趣味与中唐的诗词文化特点截然相反.......
唐德宗是位独特的爱好诗歌的帝王,对其执政时期贞元诗坛诗风的影响是显著的,他通过宫廷诗风、科场诗风再到主流诗坛诗风的传递途径......
王维对大历诗风影响很大 ,其影响不限于思想和心态 ,在诗歌创作方面则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审美趣味清淡闲静 ,艺术表现省......
<正> 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各刊物发表了大量的研究唐代文学的文章,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对中晚唐诗歌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尤为可......
<正> 在唐代大历贞元之际的三个诗人群体——地方官诗人、台阁诗人、方外诗人中,将李益归入地方官诗人群固然不合适,但归入台阁诗......
<正> 八、王绩王绩的诗,可说是渊源于陶渊明的。陶渊明何以在文学史上有如此大的势力,值得仔细研究。凡是大作家必然有他特殊的风......
司空曙是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钱起、卢纶等诗人并称“大历十才子”。现存诗173首,属“大历十才子”中诗歌保存数量相对较多的诗......
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刘长卿在盛唐诗向中唐诗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前期的诗直面现实,关注民生,表现出积极的参政热......
中唐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整个时代由盛入衰。尤其是到了大历时期,安史之乱之后,所经历的巨变必然在文人们的心中投射出巨大的阴影。于是......
戴叔伦诗歌一方面体现出大历、贞元时期诗歌创作凄冷低迷的风格,但也显示出敦厚深婉的一面。本文从感时伤乱、思乡怀归、羁愁别恨......
<正>唐诗向来为研究之热点,同时亦为研究之难点。因为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名著宏论触目皆是,几使后人无有容喙之地。吴光兴先生的《......
<正>蒋寅的《大历诗风》①,其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历诗歌的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性地研究一个诗史时段的著......
学术界论及杜甫的接受与影响,很少人论及大历至贞元这一段接受情况。但其实这段时期杜诗仍在传播,其中樊晃与戎昱表现最为突出,樊......
以颜真卿及其周围皎然、陆羽等一批文士、诗人组成的“吴中诗派”(或曰“湖州文人集团”),成为开启和发展闲恬、淡泊的中唐大历诗......
中唐以来,非本地文人流寓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日渐突出,这一点在江西地区特别是江州地区更为明显。由长安地区迁入......
<正> 一钱起,字仲文,吴兴人,是大历十才子中的年长者,在中唐颇有诗名,人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有关......
吉林大学中文系沈文凡先生长期研究唐诗。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负笈皖南,跟随安徽师范大学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三位先生攻......
<正> 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一般以为定论。其实,不但清人曾有异议,近人著作已作调整,即便在提出四唐分期说的论述中,早......
从社会背景、个人因素以及对前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韦诗风格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了韦诗在创作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
<正>《大历诗风》是我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封面由先师程千帆先生题签。虽然以当时的条件,装帧印制......
<正>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到衰的剧烈转变,以此为契机,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也被分为两段,即严羽所谓“盛唐体”(景云以后,......
“晚唐体”的提出始于南宋。而方回首先把“晚唐体”的统称运用于宋初诗坛,其将宋初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等诗人归......
大历时期是李益诗歌创作的成长期。典型的大历诗风在他的送别酬赠之作中留下了明显的印痕;而在表现着汉魏遗风和盛唐余韵的"华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