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内言外相关论文
《词源》作为中国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接受史折射出历代词学思潮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对于蓬勃发展的清代词学而言尤其......
常州词派是晚清时期影响最大的词派,它最初形成时还只是因亲缘、地域、选本的关系被绾合在一起,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词坛唱和......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说‘借......
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与诗并列,有“唐诗宋词”之称。和诗一样,词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本文试从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词之“本色”,一直是词论家无法避开的文体批评标准问题。从张惠言的词学主张看词的本色问题,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内言外的立意......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提出"意内言外"的重要词学观念,对清代词学乃至整个中国词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意内言外"说可能受......
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杨海明20世纪词学研究的发轫,是与中国近代史上一页悲惨的历史紧相联系着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正> 清代词的创作,无论作者与作品,数量都超过前人。各种风格和手法相互交映,呈现出一派流光溢彩的局面。然而,正是清代,词创作终......
张惠言提出的"意内言外"说,重视词的言外之意,导致词学阐释路径由本事批评转向比附批评。谢章铤不满意"意内言外"说的生硬,提出"意......
<正>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晚号遁叟,贵州独山人。晚晴著名学者,与郑珍齐名。莫友芝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通文字音韵学......
【正】 对我国与西方的上古文化遗产稍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
张惠言的词论成就在于提出了"意内言外"、"比兴寄托"说,并标举温庭筠词为典范。比兴寄托创作理论的提出与他援引诗教说词、他的治......
中国哲学早已注意到“言之不足”。先秦诸子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形成了老庄“道不可言”,《周易》“书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
<正>徐柯,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因父恩绶与谭献为故交,故得师事谭献。戊戌政变后归里,辑录整理谭......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被称为“明清八大家”之一,是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山宗师。他在经学、词学、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
"境界"是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词学理论范畴。王国维《人间词话》参酌中西文、哲理论,倡论"境界"说,在词学乃至诗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
<正> 在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中,蒋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作家.他义不仕元,“抱节终身”(况周颐《蕙风词话》),其人品普遍受到后人的称......
张惠言是乾嘉时期"常州学派"的中坚,他是一位经学家,却同时在词学、散文、骈赋、书法、篆刻等多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主张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