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舆论相关论文
传统上,学术界对“海防、塞防争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1874年因“海防议”而引起的“海防、塞防之争”,并没有将这一争论的继续与......
民国边疆危机引发了关于西北边疆治理和建设的报刊舆论.在其影响下,西北边疆的卫生防疫建设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是一种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统一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
报纸自产生以来,就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到了近代,报刊舆论更加与社会政治体系、思想体系的变革......
中国南海海岛争端始于清末东沙岛争端,1909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经过多次磋磨,终于成功收回东沙岛。当前关于东沙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报刊管理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rn自1988年新闻出版署下发以......
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会,在中国受到了部分报刊、知识界人士和官员的关注.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其对和会的评说,或表达了对“弭兵......
中华民国建立后,居于北方社会舆论领袖地位的《大公报》对具有临时国会性质的临时参议院及作为“人民代表”的参议员给予了高度关......
学界对1874年日本侵台消息的传播尚乏系统研究,特别是较少关注到日本侵台消息的早期传播。国际上有关日本侵台的风声由来已久,日本......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中共意识到仅有抗战行动还不够,还需在根据地以外进行自我引介,及时宣传自身的抗战主张......
摘要:从报刊分析的视角反映出大众对卢沟桥事变的舆论态势,分析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原因与报刊舆论对事态发展的报道及报刊对中日关系......
本文考察了1904年3月至1908年7月作为“选报”的《东方杂志》的所选报刊种类,通过一番梳理对照,发现这份刊物在其创刊号上的“新出东......
魏源是近代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思想的第一人,但受时代的局限,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改革思想以及对待中西文化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
魏源作为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这一关键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其反帝爱国思想、政治变革思想、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以及倾慕西方民......
“有效的传播媒介是一种能动的倍增器,可以大大加快社会变革的速率”。[1](P1)资产阶级革命派抓住报刊这种传播媒介,以舆论为中心,大......
无锡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核心区域之一,国民党政权一直努力加以控制。为实现这一企图,官方在无锡地方社会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之际,中国报刊舆论有力引导和推动了国民参与外交,促使"国民外交"重心从"利权"向"主权"转移。中日交涉相......
晚清时期,近代西式报刊先进性地示范、引导,以及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现实诉求,使得报刊、报人的合法性形象得以逐步确立。社会精......
梁启超报业观的核心是,通过精英化的报刊舆论,扩展公共舆论空间,影响民众、报业和政府,将自身及对象纳入有组织的民族国家之中。他......
《万国公报》鼓吹要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等宣扬维新思想的言论,在中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对维新思想的萌芽起了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政治黑暗、国力衰弱,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报刊舆论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报刊舆论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又进一步推动......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媒体日益观照革命发展态势,相关宣传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不同报章杂志、不同新闻媒体,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发动与......
宣统二年底,大清民律草案脱稿,但未能核定颁布。不久,清王朝覆灭,清末民律编纂成果付诸东流。然而,这样的结局,不仅是时势使然。通......
在1929年无锡拆城筑路事件中,拆城派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权力象征,拆除城墙是自己践行革命意识最实际的行动表达,"拆城即革命"成......
报纸记录了时代,记录了历史。近年来,利用报刊的研究,越来越多。旧报纸成为了近代史研究的资料宝藏。它们所反映的是时代的主题,是......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舆论曾就义和团迷信盛行的状况深入反思,遂认识到开展思想启蒙的重要和迫切。关于改造国民性、"开民智"、反迷信......
当19世纪末世界妇女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中国妇女运动受报刊舆论对西方妇女运动报道的影响而深受其启蒙,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一部......
在近代社会转型带来的政治动荡中,报刊媒介在政治缝隙中存在着较多的发展空间,更容易在公共领域形成有力量的话语权,报刊舆论起到......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
维新报刊在其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舆论先导的政治功能:维新报刊是政治变革的“喉舌”,是监督政府、议论朝政的舆论利器,向读者宣扬了......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日本武装侵华的开端,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该事件中的报刊舆论因素,但尚未系统探究其整体面貌和历史走向。......
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下,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舆论大力鼓吹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所有......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五日晚十一时左右,苏州发生了一起非常惨烈的火灾。此次大火导致十人丧生,其中包括一名救火联合会会员,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