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观相关论文
文道观是决定创作境界、引领学风建设的关键.欧阳修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不为空言的文道观,引导了宋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推动了......
宋明理学产生后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处边陲的广西也不例外。宋明时期,理学之士因宦游、贬谪、流寓等纷纷入桂。他们在桂展开学......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旗手.在这场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运动中,韩愈构建了以“文以载道”为精神实质的文道观.这一文学思想是中......
吕温是中唐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文为道之饰,道为文之本”的文学主张,是对韩愈、柳宗元等人“文以明道”文学主张的呼应和补充......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强调"道"的本源作用,以重构道统文学的统治地位为矢的。宋初复兴儒学的"道统"运动,扛着尊韩之旗帜,旨在摒除晚唐......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
文章探讨方苞文论与韩愈文论的渊源关系。作为桐城初祖的方苞,对韩愈的文道观、文章创新观、风格论均有所继承与发展,其义法论、变......
宋初三先生,指泰山孙复、安定胡瑗、徂徕石介三位理学先驱。《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有黄百家按语:“宋兴八十年矣,安定胡先生、......
研究者对陆九渊的诗作很少研究,其实,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有着强烈的“生民”意识,在其为数不多的诗作中,忧民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韩愈和白居易之间的私人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令人费解。文章通过挖掘韩白两首同韵诗《北极一首赠李观》、《酬张十八访宿见赠》中涉及......
基于宋代理学思想广博富赡,影响久远,学术界多专注于此,而忽略了对理学家文学成就的研究和总结。实际上,理学家程颐的散文创作特点......
对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的研究与阐释,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来理解文道关系,是十分流行的阐释视角,但其......
理学宗师朱熹作为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文论家,他的许多文论思想都与玄学有......
吕祖谦的文章创作取得"衔华佩实"的成就,原因是他在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时代背景下,主动致力于弥合文道之裂,形成了"融会理文"的......
李植是朝鲜朝中期汉文四大家之一,深受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其文学思想亦与之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理学指向。在“文”与“道”的关......
文章主要论述了北宋道学家、诗人徐积的文学观念.他虽然认为道重文轻,但并没有完全抹煞文学的作用和价值.相反,还提出了不少有新意......
“诗哲之争”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文化命题,主要指的是理性道德思维与感性情感思维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也多有体现。......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
朝鲜朝初期文论家徐居正深受中国文学影响,提出"代各有文""文各有体"的文学理论观点,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其时代精神的文学与文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从柳开、穆修、石介揭开序幕,中经梅尧臣、苏舜钦的鼓吹,直至欧阳修、苏轼完成,前后历经百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
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上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道本文末"的理念,但与绝大多数北宋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排斥"文"的存在不同,南宋理学家又......
南宋理学家重道轻文,对作为“艳科”的词体文学更是在观念上加以排斥,然他们中的部分人又涉足艳词创作。这种现象,既是词体文学在......
朱熹的文道观是“文道合一”,反对古文家“文以贯道”之说。目前学界对朱熹文道观的看法,主要倾向于“重道轻文”。本文认为,文与道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为数众多的经学家兼治文学,文学家亦擅长经学,而经典本身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具有很......
宋濂身兼台阁重臣、儒学大师、文坛盟主三重身份,其哲学思想统摄儒释道三教,异常复杂。受此影响,其"文道观"内涵丰富,涵盖文道合一、......
<正>'文道'关系曾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随着现代性美学体系的确立,'文'开始挣脱'道'的约......
<正> 第二阶段魏晋隋唐时期美学范畴的净化与发展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承袭和发展了前一时期美......
韩门弟子的文道之铯是对韩、柳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古文流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赋予“道”以一定的实践意义,在......
曾巩散文风格的形成与其语言艺术密切相关。肯定地说,没有散文语言质而雅、淡而腴的审美特征,就没有曾巩散文平正温雅的文风。曾巩......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韩文不仅有字句章法等形式主义的点评,还对韩文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学鉴赏,使用了“奇”“宕”等一系列......
<正>前言在文学创作和批判活动中,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纵观西方文学史,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争论......
在朱熹的心目中,风行于朝野的"苏学"既使广大士人"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又严重地阻碍自己"新道统"的创构与张扬,因此展开全......
刘熙载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审美观是传统审美观在近代的延续,但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传统美学的理论框架.王国维作为刘熙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