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理相关论文
《西铭》与《孝经》的关联自古以来便受到不少学者重视,朱子在注解《西铭》时认为“《西铭》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
摘要: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
王夫之的"生生之理",是建立在气本论前提之下的"生生之理"。气是实存,此乃"生生之理"逻辑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气中涵理内蕴"生生之理";气之阴......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
本文阐明了嵇康基本的养生观:守朴真之性,扩意足内心;谋生生之理,度诗意人生;顺自然之年,行修炼之功,探析了嵇康养生思想的时代意......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理学在北宋兴起并成为一代主流思潮,是经过了魏晋和隋唐近八百年的演变。从孔孟起,儒学就以内圣外王之学为旨归。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
作为宋代新儒学最高范畴的“理”,在20世纪受到了哲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对“理”的诠释,既传承其蕴含的精义,又赋予其新......
不论人们是否在哲学上系统地追问过深度生态学(deep ecology)的存有论基础,有一点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人与整个自然万物密密涵继、相......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