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谓性相关论文
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却可发现......
以朱熹为集大成者的“宋明理学是一种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要求在平凡中见伟大,‘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普通日常生活中......
“生之谓性”是告子的代表性观点,并由此引发了孟、告之间关于“羽雪玉”之白如何导向“犬牛人”之性及人物之性同异等多方面的讨......
人性问题是历来儒家各派哲学论述的重点。对于人性善恶的辩论,成为各家学术分歧的关键所在。二程作为北宋理学中洛学的创始人,其人性......
程颢的人性学说有两个层面,即可以言说的层面与不可言说的层面,这造成了理解其人性学说的难度.在可以言说的层面,他主张“生之谓性......
阳明与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不同。朱子认为性是理、是天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即是道德性,又依循于程子而有"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说,视......
诞生于先秦的《吕氏春秋》在吸收并改造了前人有关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性论:在人性内涵上,主张"生之谓性";在人性品级......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
明儒王廷相以孔子的“性相近”批判朱熹的“性善论”,并且重构了“性善论”人物谱系,其背后始终贯穿着对“生之谓性”的阐发这一线......
牟宗三先生的人性论有三层:最高一层是义理之性,是先验而纯粹的道德理性;较高层是气质之性,较低层是指饮食男女的生物本能之动物性......
所谓“性恶思想”即对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与倾向中阴暗面的认识与反省,包括明确断言人性为恶的“性恶论”和虽未明确断言人性为恶却......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
“理”“气”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与二程同时代的张载的治学理念是以“气”为主,通过将“气”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以此说明宇宙......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
西方哲学的身心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是以心气关系呈现的,而心气关系在儒家则是“志”与“气”的关系。志与气的关系,由孟子较为系统......
<正>在《孟子》中,'心'是一个体用合一的概念,他所指的东西,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承载者,也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心是孟子将......
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
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是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之论辩中最为核心的一章。作者通过对此章的解读,试图表明:一,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
人性学说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先秦的天道性命之学一直延续到宋代的心性、心理之学,其始终占据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程颢......
张载的"性"论始终坚持"合两"成"性"的性论观,强调"兼而不偏"方可"尽性",通过勤勉不息的道德创造方可达到"继善成性"之境界。性善恶......
【正】二程(程颢、程颐)从唯心主义理一元论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人性理论。特别是关于“性即理”的基本命题,一方面把人性论......
竹简上篇主要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下篇则已开始提出“性善”论,由上篇到下篇呈现自然人性论向道德人性论的过度;不论是《竹......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
程颐的人性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理的关系、心性情、已发未发等等,其中,“性”与“才”的关系问题是其人......
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克服认知主义的错误。对于《孟子》中极为重要的"生之谓性"之辨,传统上充满了分歧。理学之......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
学界关注孟子的人性论,多从“人之异于禽兽者”这一角度出发,而认为这是孟子对性的传统定义“生之谓性”的突破和创新.通过对“生......
孟子在儒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性善说”。程子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并认为孟子之性善论为“前圣所未发”......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