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书院相关论文
为人,特别是为官,能做到林森这地步的,确实不多啊!中华民国时期,只有三位名人的头像有幸上了中华民国钞票,这三人分别是国父孙中山......
马礼逊及其同工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所进行的教育和出版活动,对后世的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的信仰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今天的马来半岛......
英华书院是清嘉道年间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内地后,伦敦会传教士为冲破清朝'禁教'政策的束缚,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南洋华侨社区......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畏怜),名正继,字鹿岑,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当代杰出的史学家。1910-1915年在鹤龄英华书院读书,1915年赴美留学,1......
在中国教育史上,众多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起源时,大都把它归结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其实,英华书院和......
一、近代白话与文言的第一次交锋《遐迩贯珍》1853--1856年在香港发行.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月刊。在此之前由外国传教士主办......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
马六甲英华书院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第一所中文学校。为实现培养来华传教士这一最终目标,书院从创办伊......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
晚清女子教育基本发端于海外,初期与基督教会关系极为密切。英华书院迁入香港后,理雅各的妻子玛丽·莱格(Mary Legge,1816-18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华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亦颇有成就,袁德辉和马儒翰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者:袁德辉成为林则......
关于柯大卫的生平事工,笔者已有考述.但随着新材料、新成果的出现,有必要对柯氏的生平、事工等情况做进一步梳理,以便学界对这位首......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
柯大卫(Collie David)是19世纪初期伦敦会派往马六甲的传教士,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主持英华书院期间,著译了十几种中英作品,培养了一批......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
英华书院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刷出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马六甲还是香港时期,印刷出版均为学院主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