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相关论文
著名电影导演费穆的作品中,女性常常扮演着重要的叙事角色。在他的镜头下,女性获得了多样的身份和不同的故事,亦拥有属于她们的叙事机......
回顾华语电影史,《小城之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被香港金像奖誉为百大华语片之首。11948年导演费穆所创作的《小城之春》,影......
194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烙上了沉重的政治和战争标签,八年抗日战争,长期的外敌入侵,使得中国电影背着沉重的包袱,批判性地展示社会......
电影学界对费穆导演及其影片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解释框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历史维度的费穆研究亟待推......
作为费穆电影观念核心的“形式论”,根植于古典土壤之中。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了费穆“形式论”与传统文艺观念的“血脉相连”:其一,在......
“留白”源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绘画、诗词、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白”实践,为电影艺术表现手段,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电影《......
本文首先回顾了1943年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气”的范畴提出的电影“空气”说,并将这种美学观念应用到他的电影《小......
王云缦以其作为电影评论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多年观摩影片的积累而编著的《中国电影艺术史略》,虽然篇幅不长——仅十万余字,但却是一......
济老,是我们对前辈著名剧作家李天济老师的亲切称呼。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总觉得他根本没有远去,好像还在我们中间,无拘......
《生死恨》和《游园惊梦》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分别于20世纪的40年代和60年代拍摄的两部戏曲电影。两部作品在梅兰芳的戏曲电......
染成褐色的微卷的短发,精致的妆容,一身粉色的考究的绣花旗袍,脖子上戴着一串闪着温润光泽的珍珠项链,当香港著名音乐家费明仪款款走上......
德勒兹“情动”理论与费穆“空气”说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对话关系.一方面,“情动”与“空气”生成机制类似,都依赖于身体与身体间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合昼夜。” 初见车建全时,却突然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孔子的这句。 一个坐在时间之河岸边的人,安定、......
联华公司于1930年10月成立,创办人为罗明佑和黎明伟,是院线商和制片商联手的成功范例。自第一部影片《故都春梦>X孙瑜导演)起,“联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已深深扎根于各项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并作为各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影响着历代中......
曾在电影中扮演过阮玲玉的张曼玉说:“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妖媚。” 这句话说得很贴切。民国年间,比阮玲玉漂亮......
1940年代末,围绕《小城之春》的评论集中于影片中性意识、阶级意识的表达,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展现,以及影片与时代主题的关系.这其中......
艺术创作观照深切的生命体验,疾病是最不可回避的生命体验之一,因而它被书写,又持续驻留在创作者的(无)意识中介入书写.在电影研究......
这位老人名叫杨碧君,今年87岁的她,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如今普普通通的上海老太太身上,很难看出曾经有过那么传奇而动人的经......
新中国电影的剪辑师们,十分推崇上影韦纯葆和北影傅正义这两位剪辑大师,将他们并称为“南韦北傅”。1980年,这两位大师发起成立了中国......
1951年初,费穆在九龙寓所病逝,震惊香港文化界.众多人士,尤其是影剧界好友,纷纷参加纪念活动,发表悼念文章.《大公报》《文汇报》......
该文以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民族化生存为研究背景,以"东方镜语"文化为研究视域,在追溯并梳理中国传统美学核心范畴——"意境"的基础......
《小城之春》作为费穆先生最为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其唯美、含蓄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中国民族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历史地位。时隔半个多......
在导演费穆的电影中,移动摄影几乎在每部影片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精彩的表达片段。摄影机的连续运动使画面不切断,从而使画面表现出来从......
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堪称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其在体现极具进步意义的现代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点.并且这种传统......
自20世纪起,中国的电影就没有停止过对小城镇的真实记录与想象性叙事,《小城之春》(费穆,1948)、《林家铺子》(水华,1959)、《早春......
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在这期间,苏州对中国电影的产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影响,为电影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
费穆《小城之春》的创作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再次“发现”,在中国电影史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此,相关的评论、批评与研究已经有很......
《小城之春》是导演费穆于1948年创作的经典电影。影片中多次出现“窗”的意象,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现代电影艺术的创新;......
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整理出版,命名为《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文人》(下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蔡楚生、孙瑜、袁牧之、吴永刚、费穆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为当时的中国电影发展做......
费穆的《小城之春》虽已问世70年,但其独特而充满强烈民族美学特征的情节结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至今无法超越,其在华语电影中仍......
作为开诗化电影先河的<小城之春>在今人看来,依然烛照着女性意识光辉.本文试图以影片女主人公--玉纹的女性形象为契入点,从导演有......
1948年中秋前后,由费穆执导、李天济编剧的《小城之春》上映了。这部电影完美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开创了具有东方......
1945年5月10日,战斗在电影、话剧舞台,戏剧理论、戏剧翻译等岗位上的贺孟斧先生在重庆导演话剧《离离草》中遽然逝世,时尚差两个月才......
费穆重视电影本体、讲究电影"空气"的"布置"、强调电影的民族审美情趣,他的这些电影观在今日已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界的重视.费穆电......
1948年费穆导演的黑白电影《小城之春》代表了中国电影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的浪漫现实主义发展到心理现实探讨的现代电影层......
中国抒情传统“情”之本质化、本体化的倾向,“情”之悲感的格调和叹逝的情怀在费穆的电影中达到了至今难以超越的纯度和高度,他开创......
费穆自涉足影坛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一部《小城之春》成就了他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从《小城之春》来反观费穆的创作历程,他一生都在追......
就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国产电影生产而言,《前台与后台》①不过是当年电影主流——新市民电影的现存残片之一;就费穆的创作来......
戏曲电影,其核心是戏曲的电影化问题,并不是电影的戏曲化问题。围绕《生死恨》的争论表面上是两种艺术样式的美学呈现争论,实质上......
在中国电影史上,费穆是一位被忽视的导演,建国以来的电影史料对其鲜有介绍,即便偶有提及,也满是贬抑之辞。究其原因,主要是费穆作......
费穆的《小城之春》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观念与技术,特别是彰显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以张弛有力的电影节奏、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