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相关论文
摘要:王德威以渗透新闻意识的学术研究来另立新声、震撼人心,以跨越时空的视野与命题来整合零散的区域华文文学创作,召唤世界性的华文......
几年前,沪上一位朋友电话问我,是否知道手抄本小说《九级浪》的下落,他说可能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藏着。我只是在杨健著《文化大......
论文紧紧围绕《翻译的传说》展开论述与对话,充分肯定了该书对新女性塑造过程的深入剖析,呈现了新女性在历史、民族以及性别化空间......
比较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重估批评文本、主体。二者在不同文学史观......
在黎紫书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窥探者"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其鲜明的特征:一般是自我封闭的女性形象;通常以独来独往的行为风......
自1971年旅美学者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论”以来,很多学者将此一论述“自然化”“抒情传统”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基本预设,甚......
王德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第三代学人。他的研究在关注台湾自身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与宋钢在两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兄弟》上部中主要凸显了伟大与宽广的人性之......
以赛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把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刺猬型,立地生根,卷成一团,喜欢建构庞大而完整的学术体系;一类是狐狸型,......
在新世纪的学术话语中,海外汉学的声音尤其惹人注意。它既是众声喧哗中的一种声音,又与其他声音构成多层次的对话,由此可以显现当代中......
龙扬志:很高兴邀请著名学者黄子平先生来暨大文学院作讲座,对黄子平先生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同行和同学都知道他......
在有关“中国抒情传统”论题的论争中,研究者常常混淆两个关键概念——“抒情传统”与“抒情传统”论述.前者是对中国文学史事实的......
作为美国汉学界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第三代领军人物,王德威的文学史书写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有着许多创新点和闪光点.与此同时,其所......
对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一书进行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王德威眼中的历史观与文学观,而这种历史论述与中国现代文学关......
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海内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80年代以来,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
王德威作为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中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代表人物,其批评视野横跨两岸四地,研究纵贯晚清、现代直至正在发展......
王德威将台湾文学置于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的整体观坐标系中,以此“想象”台湾文学的独特风貌.其“后遗民”论述在......
谈论起对中国晚清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的贡献,王德威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这主要得力于他系统而新颖的小说研究方法。文章避免以往......
自史书美提出"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已经过去十余年,海外研究成果颇丰,有向学科化演变的趋向。概念自2006年进入中国大陆后,引发了一定......
2006年,王德威在长文《“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以下简称《“有情”的历史》)里,单刀直入地提出了建构中国现代文学......
一 多年前,王德威那一声“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呐喊,曾在内地学界掀起波澜,引发了对新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王德威,三联书店,2010 2006年秋,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王德威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
王德威是我童年时代共同生活一起长大的战友。他是1938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甘肃兰州和他弟弟王德乾一同参加新安旅行团的。......
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整理出版,命名为《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文人》(下文......
王德威重建抒情美学,将抒情作为继"革命"和"启蒙"之后的第三个关键词来理解中国现代性。在《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中,王德威的抒情......
期刊
陈映真是用文学来济世的。学者王德威曾把他比作“台湾的鲁迅”。不仅因为他的作品中看得见鲁迅的影子,更因为他如鲁迅一样敢于冲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现代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许多学者热衷于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现代文学......
王德威是目前北美汉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文学批评、华文文学、文学史书写等多个方向,而中国文学现......
学界对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批评早已汗牛充栋,但大都错过了问题核心:王德威真正想谈的,并非“被压抑的‘五......
应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于2017年10月16日至23日出任第五届"......
杜丽娘在春色中游园,惊觉生命力的涌动,继而惊梦,继而伤逝。她在自己身上发现了真理,感到一种智性的好奇。她在梦中那般动用了身体......
<正>葛亮分身有术,他在南方香港(离境之城)讲着北方——南京(真实之城)、襄城(象征之城)的故事。在香港"被说"的尴尬中,他为"新香......
<正>引言:文典、学科、教学本文标题的灵感来自戴若什的《后文典、超文典时期的世界文学》。为回应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二〇〇四年度......
张学昕:近二十几年来,我都是你忠实的读者。不能说我始终在“跟踪”你的写作,但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我对你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关注度和......
在现代性进程的最近一百年间,资本全球化与都市的地域性扩张将现代人缓解自我认同焦虑的努力进一步挤压到私人化的亲密关系中,这既......
<正>陈晓明(1959—),男,福建光泽人,著名学者、批评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
<正>麦家的小说有心对话历史,这早已为识者所见。不过,其流利的文字和特殊的题材,似乎一再妨碍我们对此议题做出深耕。尤其是放置......
<正>阅读葛亮的作品,还是不久前的事情,那种阅读感受依然清晰:用词干净洗练、清澈灵动,叙述鼓点频催、肌理绵密。这种结合很具魅力......
<正>20世纪90年代末,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1一文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界获得很大反响,"没有晚清,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