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相关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1927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栖霞师范为研究中心,探析黄质夫乡村师范师资培养思想。研究认为黄质夫围绕教育乡村化和乡......
文章在对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实验运动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并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
8月,民国乡村教育家黄质夫的第三子黄飞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师之范——黄质夫在南京栖霞》一书。黄质夫(1896-1963)毕业于国立东南......
民国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在主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期间,为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曾以栖霞乡师为中心,发起建设"栖霞新村"的......
黄质夫(1896-1963),名同义,字质夫,江苏仪征十二圩人。先后创办和主持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农村分校、南京中学栖霞乡村师范科、浙江省立......
由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栖霞区档案局(馆)合编的介绍黄质夫(1896-1963)从事乡村师范教育的《师之范——黄质夫在南京......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蕴含了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黄质夫作为其中一员改革者,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20年,主持界首乡师......
黄质夫先生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任贵州国立榕江师范校长,其教育主张是:在做中学,学中做, 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培养能工能农,能......
【摘 要】1927年至1937年,黄质夫先生在南京栖霞山下,本着“乡村教育是救国的惟一政策”的宗旨,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实践,经......
贵州首次选派赴日留学生和创造威宁石门坎“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奇迹的伯格理逝世,至今都刚好100年。百年来的光阴,在贵州近现代教......
《黄质夫教育文选》由边远的贵州于2001年出版,20世纪二十年代即投身乡村教育运动的黄质夫先生进入学界的视域,特别是他在南京栖霞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国力衰微,一些忧国忧民的教育家想通过乡村教育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陶行知和黄质夫是乡村教育的代......
黄质夫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先后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主持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工作。......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煜在《教育家黄质夫与民国时期“栖霞新村”建设》一文中说:“关于黄质夫与乡村教育问题,近年来的研究......
黄质夫先生(1896-1963),江苏仪征人.早年以第一名考入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他从1924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