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道德理念培养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8332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学的要求指向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责任维度的描述当中,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都与生态道德理念的概念要求具有内在联系。将生态道德理念融入到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充分发挥教育在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态恶化问题的特殊作用方面有积极意义。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对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促进课程目标的深度达成刻不容缓,而生物学教学在学生的生态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基于生态道德理念进行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切身生活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将应用知识与提升学生生态道德理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通过文献研究对生态道德、生态道德理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四个概念进行由浅入深地剖析,明确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实施学校师生对生态道德理念以及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和培养形式。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情和生态道德理念与高中生物学学科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展开教学实践,借助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展开教学。教学实践部分为高中生物学学科教学的延伸与提升,在对实施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生态道德相关案例融入调查活动,制定三个教学案例:流浪动物与城市生态的关系课题名称为“一只流浪的花猫”;食物浪费对生态资源的浪费量问题课题名称为“一碗浪费的米饭”;家庭种植名贵花木观赏期后存活率调查课题名称为“一盆干枯的牡丹”。将生态道德理念融入探究调查课题,让学生在分析生态问题中反思人、社会、生态的关系,提高尊重生态、爱护生态的意识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的能力,逐步提升社会责任水平。具体实践内容为:(1)在实施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前测纸笔测验与研究课题实践准备,并就设计的研究性调查课题进行教学环节设计;(2)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从研究课题相关的科研文献资料,通过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环境改变案例、新型生态工程等现实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课题反映出的生态道德问题现状。再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现实调查当中深刻认识到践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形成生态意识,自觉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并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知识和活动调查结果,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与方案;(3)教学完成后对研究课题开展后的后测试题、课后学生问卷、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和学生心得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多元评价手段进行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社会责任内在要求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对社会责任的相关阐述,制定了三种考察形式:调查问卷、纸笔测验、心得体会,综合评价学生社会责任提升程度。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反馈情况,最终得出结论如下:基于生态道德理念培养社会责任具有积极意义;利用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水平提升有良好效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课业压力导致调查时间不足,实践规模较小,对学生的感性评价显性化不足等问题,应在未来教学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新高考、新课标等应运而生,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概念教学,并通过概念教学的落实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高中生物学新教材投入使用,一些新增教学内容中包含众多新概念。另外,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旧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掌握本学科概念,已成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目前,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国内外社会推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在此
学位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教育改革的相关决定,提出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以地方、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来。“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因此,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的校本课程大有可为。然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科学类与人文类割裂严重,人文类校本课程数量虽多,但大多数只有文化特色,
学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生物学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策略的突破创新等各方面的改革深化使生物学教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生物学是一门解释生命现象和揭示本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教学中要揭示生命本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必要的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熟练应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并保证其科学性,应使用能够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方法来实施。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学生对科
学位
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在发展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内隐”和“显性”等不同的途径或模式。研究表明,基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显性—反思”途径,对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效果
学位
新一轮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许多教育者已对科学思维培养的途径展开了研究,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多数研究对于科学思维逻辑严谨性的发展尚缺乏重视。假说演绎法作为现代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对于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及推动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假
学位
在人才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STEAM课程因能有效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多元型人才而在我国逐步兴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与实践性,STEAM教育理念与生物学教学的融合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与植物叶片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选择叶形、叶色、叶脉以及相关文化作为教材延伸内容,融入STEAM教育理念,开发实践活动,在济南市
学位
“X常”类频度副词是汉语频度副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由于它们含有相同的语素“常”,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方面相近,二语习得者使用时会出现误代、错序、误加和遗漏等偏误,因此,“X常”类频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出发,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和前贤研究成果,最终筛选出“常、常常、经常、时常、通常”五个频度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减少二语习得者“X常”类频度副词的使用
学位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情境教学的运用对培养学习迁移能力具有良好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将生物学知识设计融入到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实践与情感的有机融合。教师运
学位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理活动,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学习者为适应社会变化,要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这些能力的实现都离不开高阶思维的培养,而深度学习能够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培养,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