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cyqi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交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由区域性扩大为世界性,普遍性的社会交往业已扩大到世界范围内。但是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却并未止步于此,在对资本主义交往的掠夺本质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揭露了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交往中的异化,进而将理论视野进一步延伸,提出了要扬弃交往异化的要求,这不仅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现状的揭示,也是后世人们不断致力于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已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但人们所面对的交往难题却仍未得到合理解决。基于对时代发展性质和世界发展难题的现实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着马克思“扬弃异化交往”这一使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交往命题。这一交往命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围绕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逻辑进程。从文本出发,把握理论的思想脉络和历史演进,从历史的视角揭示交往理论产生、形成和验证发展的基本过程。第二部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从社会交往的范畴、特征以及类型入手,介绍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阐明社会交往的要素条件、论证社会交往理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最后,阐释社会交往的价值旨趣,明确社会交往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态中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价值目标的。第三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关联。首先,立足整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实质。其次,条文缕析,从哲学基础、实现路径和价值目标这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一致性。最后,综合分析,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时代性。第四部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解决当代交往困境的重大意义。从理论本身来看,社会交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庞大的体系,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对新时期的国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对其理论的探索以及现实意义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从现实来看,国际间的普遍交往已然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不可逆的事实,因而构建合理正义的交往秩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使这一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政治信仰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既涵盖了人类对过去政治社会发展经验的理解,又包含了人类对政治社会发展现状的判断,更关系到人类对未来政治社会发展的构建,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政治信仰教育,坚持以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目前,站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
学位
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发生与反复,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性视野,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和思想行为方式的变革,新冠疫情的紧迫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设置、内容整合上发挥作用,尤其是方法方面的守正与创新、加速发展。因此,深入探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是指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
学位
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域外师德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扩展国际视野,积极汲取域外师德建设有益经验。作为世界教育强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高校师德规范的国家,在高校师德的建设路径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较为完备的师德建设体系,是世界各国研究和模仿的重要典例。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国高校的师德建设路径问题,不论是对于拓
学位
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中,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根据地,也是战争的指挥中心。由于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需要有大批优秀的干部来领导革命,因此这一时期党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和培养。经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干部教育,培养和选拔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为赢得抗日战争和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理论、历史与实践,正确总结党的干部
学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由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概念并作了重要论述,所以理论界掀起了探究党的政治建设问题的热潮。从理论界目前对党的政治建设问题的研究状况看,一般都集中在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三个方面,对党的历史上的政治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央尚未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概念,所以也就未能使用这个概念、未能明确地
学位
节日文化是一个意义聚集体,在人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寻求人的生存样态,这对于理解人的本性,指明人的独特之处,提升人的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文化人”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依据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新策略,紧贴合新时代“大思政”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做出的新定位,如何理解“以文化人”思想中
学位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存际遇的考察,揭露了工人生活的全面异化和片面畸形的发展现状,极富卓识地提出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将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这是思想史上对人的发展前途最完美的描绘。虽然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也依然处于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为
学位
抗日民主宪政运动是中国民主进步力量在抵御外来侵略的特定条件下为争取民主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民主运动。作为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的重要事件,抗日民主宪政运动是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为改变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以及争取人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而采取的正义行动。此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抗日民主宪政运动为研究对象,在对抗日民主宪政运动
学位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对近代启蒙理性主体性和资本主体性的双重批判,是我们深入理解主体性思想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当代社会,如何使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更好地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支撑,为研究中国社会主体性理论提供启发,为当今社会价值规范的建立提供指导,还需要我们深入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对马克思主体思想做一个整体的把握,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对马克思主体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
学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阐述的“生活决定意识”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破“旧”立“新”的枢纽地位,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生活范式的变革和美好生活的构建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深入研究“生活决定意识”观点,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与理论价值,还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