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谘茶叶专卖制度的改革对北宋的影响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北宋年间,李谘的“见钱法”、“贴射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茶叶专卖制度,但是由于这些法令损害了官僚贵族以及富商巨贾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重重破坏,于是李谘主动请求皇帝离开中央朝廷,到地方当官,以避开官僚贵族的政治迫害,但是他的茶叶专卖制度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北宋朝廷也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李谘;茶叶专卖;改革;北宋;影响
  李谘字仲询,北宋年间新喻县泉塘人,先进江西省新余市白水塘人。他从小聪慧孝顺,洞察世事人情。随后进入北宋朝廷当官,在地方历练多年,政绩突出,皇帝就把他调到了中央朝廷,授予他割除滥赏、排除侥幸的任务。在他主持的财政税制变法过程中,他改革北宋的茶叶专卖制度,取得了微效。下面本文主要论述李谘茶叶专卖制度的改革对北宋的影响。
  一、李谘茶叶专卖制度改革的背景
  茶葉专卖制度在宋代也叫“榷茶制度”,而“榷”的意思就是专卖、专利。茶虽然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食用,但是仅限于皇宫贵族以及豪商巨贾阶层人士,在民间普通百姓家中很少看到茶叶,直至唐朝,饮茶也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社会风气,制茶叶、茶叶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唐中期以后,茶叶贸易也成为一种新的征税对象,随后朝廷专门制定了官方买卖制度,到了宋朝,茶叶已经变成和柴、米、油、盐一样,成为老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宋朝官府仍旧采用前朝人的方法,推行茶叶官方买卖制度,贩卖茶叶的利润都收归国库。在李谘改革北宋这种茶叶专卖制度之前,宋朝统治者推行的茶叶制度是“入中法”。但是在宋朝雍熙2年,由于朝廷连年征战,北方军队急缺粮草,就允许商人自己运送粮食到北方地区。北地人们收到粮草以后,根据当地市场价格、商人运输的路程付钱,由于官方用粮,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惠,交易完毕以后,发给商人一种领款凭证。又称“交引”,商人就拿着这张“交引”到京城领取银子。从京城发货,到现今的山西运城以及江淮地区领取盐或者茶,这就被称作“入中”。后来增加的入中货物有香、矾等。入中是宋朝专卖制度中最广为使用的一种经济形式。这种方法也非常有利于增加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比如:朝廷让胜任进行沿边的州、军中,免去了朝廷进行边军征集以及输送粮草的辛劳。
  一些茶商进入州、军地区以后,到各个地区收购茶叶,价格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朝廷角度而言,由于边疆地区急于筹集粮草,必须给予商人优惠的价格,鼓励大量商人进入这些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收买粮食时采用的交引支付方法,购买价格主要由“试估价”与“虚估价”组成。朝廷支付商人货款实施的是“便籴制度”,也就是异地结算延期付款形式的赊买。商人从交货到取款,路途遥远,时间很长,且交引审批手续繁多,加之途中的交通费用较高,和现场即刻交易相比,商人的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交易成本增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朝廷支付的价钱要比市场价格高。试想如果朝廷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商人买卖无利可图,那么便籴制度也就不复存在。于是宋朝官府购买部门为了获取充足的入中粮草,就必须多付交引,进行高价虚估。随之交引发行越来越多,但是支付结算部门却无力兑现这使得交引的票面价格严重缩水,回到了原来的实际价值,最终打击了入中商人的积极性。但是一旦商人入中积极性降低,势必会减少入中次数,进而影响到前方均需需要,因此购买部门只能进一步加大虚估数值,但是价格的不合理,又引发各个场务要多付茶叶。很多入中的商人和边疆的官吏相互勾结。故意高价估计入中货物的价值,进而从中获取暴利,这种虚估的缺陷让大宋朝廷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李谘深刻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就向皇帝说明了其中获利的原委。
  于是,在宋朝1023年,皇帝采用李谘的建议,设立计置司,考察国家的茶法。此时担任三司职务的李谘主要负责主持河北、陕西地区的茶法事务,他就在当地推行了“见钱法”,这项法令不再使用交引偿付入中费用,此时虽然入中法仍在实行,但是对入中的货物价值统一改成“实估”,只是根据边疆地区路程长短给予商人不同的优惠措施。比如:以价值为一万钱的刍粟为例,给予远程商人券面额度一万零七百,给予近距离商人券面额度一万零三百,商人拿着券到京城以及其它地区换取现钱。这种方法虽然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虚估”,但是让茶叶和边疆地区入中直接摆脱了关系,解决了茶叶虚估问题。
  二、茶叶专卖制度改革对北宋的影响
  从字面上意义理解,榷是指专利,茶代表茶叶,茶叶虽然在国内很早被使用,但是属于贵族消耗品,民间比并不流行。唐代以后茶叶成为征税对象,成为官方专卖制度,宋代时期,茶已经和普通米、盐一样成为不可缺少生活品。宋代政府实现茶叶专卖制度,成为重要税收来源。
  李谘改革茶叶制度之前采用入中法。雍熙二年,天圣怨念,宋政府采纳李谘意见,实施见钱法,实行采用现钱措施,一律将入中货物改为实估,按照远近程度给予不同优待,解决茶叶虚估,与此同时李谘还把宋淳化年间推行的“贴射法”再次应用在淮南地区。“贴射法”主要包括三点内容:①朝廷不再预付给茶园庄户“本钱”收购茶叶,允许商人和茶园庄户之间自行交易。②朝廷原来卖茶获得的“纯利润”,由商人贴纳。③用券作为凭证,防止私自销售,这种券就是贸易许可证。补偿入中的货物后来增加香,入中成为宋代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有利于维持背诵的国家财政,茶商可以入中,购买茶叶。
  李谘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商人用实钱出纳,不得投机取巧,避免虚估的危害,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李谘两次改革对政府非常有利,首先,朝廷不付给茶园庄户本钱,坐收利润,其每年收入非常稳定可靠。其次,很好避免了虚估的经济损失,边疆地区的军粮需要有了一定的保障。并且对商人也有一定的益处,商人可以直接和茶园庄户交易,获得上乘茶叶,避免了获得陈茶、质量低劣的茶叶损失。李谘的新法仅仅推行一年,就让朝廷的财政收入增加了104万贯钱,边疆地区的粮草总量增加了1169万围,其中军粮就增加了210万石左右。此外,还有茶、香和东南缗钱的支出则减少了171万缗,把朝廷增加的收入和节省出来的支出合计高达650多万贯钱。以往朝廷存储的粮草总是不足,此时储备的粮草足够朝廷用两年或者四年。新法的效果可见一斑。同时变革也带给商人很大利益,如商人购买140~160斤茶叶,只需要缴纳100斤净利钱。   李谘的这种变革也极大地打击了勾结非法图例者,交引设定不能进行投机,因此贪官奸商群起而攻击,朝廷大臣考虑到这种变革会引起京城府库储币空虚,因此也大肆诋毁新政。两个反对势力的增加,宋仁宗下令责备,李谘等人上述利害,说明新法优点,请宋仁宗不要为留言动摇。宋仁宗暂时同意李谘意见,推行新法。天圣三年,再次研究茶法,权衡利弊,孙睪乘积大肆抨击新法,因此见钱法、贴射法宣布破产,李谘等人被贬官。交引法再次使用后,虚估弊端再次出现,近河北沿边地区计虚费钱五百六十万贯钱。景祐三年,朝廷再次使用贴射法,但是此时李谘已经去世,加上商人阶层大肆反对,庆历二年,贴射法再次被取消,开始实行交引法,虚估恶性循环反复出现,无论是新法还是旧法已经无法维持。
  为了保证商人的利益,给予他们大量的“饶润”,比如:商人如果从茶园庄户买茶,买了约150斤,只需要向朝廷缴纳100斤左右的利钱。然而由于李谘的新法对勾结在一起的奸商和贪官污吏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交引不存在了,他们没有办法再进行投机取巧,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抨击李谘的新法。一些朝廷官员又考虑到现钱给付入中,可能导致京城的府库储蓄的钱币竭尽,于是也纷纷附和奸商的抗议。这两种势力搅合在一起非常强大,这使得宋仁宗不得不妥协,下令责备李谘的计置司。李谘联合当时的财政部主管向皇帝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并且把新法和旧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比较,说明了新法对朝廷的益处,并且竭力劝诫皇帝不要被流言所动,皇帝就暂且同意了李谘一干人等的看法,又赏赐了变法的官员,下令新法保持不变,然而反对派还是不依不饶,猛烈抗议,于是在宋1025年10月,新法宣告破产,李谘被贬官,而主张变法的一些官员都被流放到沙门岛。
  总而言之,李谘在两次改革茶法过程中,他虽然厌恶商人,但还是恭恭敬敬地把商人请到了三司衙门,晓之以利害。但是商人对他仍恨之入骨。变法的一次次失败深刻反映出北宋朝廷对富商巨贾的依赖,而这些商界大贾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地和朝廷争夺茶叶利润的主动权,其根源在于北宋朝廷在边疆入中问题上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朝廷对奸商们的退让,也实属形势所逼。李谘的茶叶专卖制度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增加了宋廷的财政收入,李谘仍可以称得上北宋有所作为的财政改革家。
  参考文献:
  [1] 孙志敏,李龙.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意识及城市文化的影响[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02):32-33.
  [2] 王子龙,郑志强.宋代茶叶专卖管理制度及其演變[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5(03):69-71.
  [3] 聂 朋.李谘生平及其对北宋榷茶制度的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01):15-17.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 其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外界诱惑增多,部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明显不良倾向。本文从研究生自我教育、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家庭教育、全社会共同支持等方面分析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研究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
期刊
【摘要】大学生红色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在校90后大学生红色教育、界定红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红色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改善红色教育效果的对策、探索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操作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教育;学生工作  一、界定红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红色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实践,分别从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的机制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研究、要素流动的机制研究、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以及社会保障的机制研究等方面对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助于系统的把握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内在规律,推进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乡统筹;机制  1、山东省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的机制研究  1.1山东省统筹城乡
期刊
【摘要】汉代画像石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紧密结合的,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均为丧葬类墓室画像石。作为精美的装饰图案,西王母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陕北墓葬的画像石上。本文首先对陕北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和神仙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从神灵信仰、阴阳五行、丧葬礼俗等方面出发,深入探究西王母形象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与两汉时期民间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汉代社会生活  作为中国四大汉画像石产
期刊
【摘要】瓦乡话是沅陵县的一种使用人数较多的没有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有着神秘气息的独特的汉语方言。 因为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交流增强,在沅陵官话和普通话的冲击下,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笔者从沅陵乡话的传承和使用范围作一个研究,以期找到保护瓦乡话的方法。  【关键词】沅陵瓦乡话;现状;原因;保护对策  一、沅陵县濒危方言瓦乡话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
期刊
【摘要】在当先激烈的市场大环境竞争下,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怎么样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力,将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现在企业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分析研究了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发现在金芯财务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漏洞大,领导者专业能力低,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员工素质不强,内部控
期刊
【摘要】“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先秦时期可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用,汉代以后除了第一种用法其他都逐渐消失了,延续至今的也只剩介词一种用法。本文将以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为例,研究当时介词“于”的用法。  【关键词】介词;“于”;“於”  1、引言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介词“于”的使用频率极高,据郭锡良(见于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统计,《论语》中出现介词“于
期刊
【摘要】爱国,一直是鲁迅作品长盛不衰的主题。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对家国的关注为题材,“家”与“国”是他创作的基石。爱国情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鲁迅也是如此。在《故乡》与《社戏》中,他描绘故乡现实的荒凉冷落,在悲伤中回忆昔日的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鲁迅;《故乡》;《社戏》;黍离之悲;故国之思  《故乡》和《社戏》,都是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以故乡景色为背景所写的小说。文中
期刊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其最主要的艺术价值在于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侠义精神,对社会不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份侠义精神,升华了《聊斋志异》的社会价值,在今天读来,仍然尤其积极意义。本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解析《聊斋志异》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义精神;形象;侠士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
期刊
【摘要】纵观莫言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部分。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女性的形象大多很单纯唯美,追求的也是唯美的爱情;中期创作受当时特定的背景影响,塑造了一批追求解放的新时代女性,这一时期的女性勇敢热情而又奔放;后期创作的小说中,加强了对欲望的描写,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大多很媚俗,也是莫言创作中对市场迎合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女性;形象;时期  莫言创作至今已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