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积极的想象活动,要想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依靠想象,可以深入文本意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情感的熏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词句、修辞等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通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生动形象。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是自由的“乐园”,读后仿佛置身其间,流连忘返。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联想自然,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初中教材中的古诗也大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作者留下的想象内容充实进去,如,《钱塘湖春行》,学习时如果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显然无法体味诗的情趣,获得美的感受。
  二、通过词汇及修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言是想象的工具,感知、储存和提取想象的材料都需要语言。否则,人们的想象就只会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词汇;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通过词汇及修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词汇中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般都具有动作和形象色彩。例如,太阳、青山、笑、墨绿等词语,都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这些词语所指称的具体形象、动作、形态、色彩等。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些词语时,除了向他们解释词义外,还应当注意指出它们指称的动作或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修辞中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都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在大千世界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现象”,不少的修辞与相似现象密切相关,而想象则是在“相似现象”的基础上腾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修辞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修辞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丰富学生的想象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不但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还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顺着作者的思路,运用续写的方式,推想课文情节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游行结束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皇帝大怒,杀了许多说他没穿衣服的人”;“皇帝把骗子杀了,把说谎的官员撤了职”;“皇帝的王位被推翻了”;等等。丰富精妙的情节,便会从学生的口中奔涌而出。在语文课上,如果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除了上述策略以外,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譬如,教师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朗读吟咏,吐纳珠玉;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等等。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提供的意境。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或场景,形成连续、整体的表象,让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心弦合拍。
其他文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说的这句话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这只是授予“鱼”。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授予“渔”,即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从要求学生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读懂一篇文章入手,让学生们体会文字之美,体会说话的艺术,欣赏美文的魅力,领略汉文化,深究汉文化,从而产生求知欲,
期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口的单一授课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继之兴起的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代化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任何新鲜事物的普及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类利用按钮指挥的教学模式,开始有些恐慌,但时间一久,便能熟练操控了。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远教资源
期刊
经常听到学生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初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听到学生这样说,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为什么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夺回语文课堂的阵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呢?这是最考验每个语文教师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
期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一、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效率。作为教师要
期刊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那么怎样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选择
期刊
传统教育有“三个中心论”,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整个一堂课,都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框架展开的。学生只是像“道具”一样,被动地配合。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趋向人文化,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
期刊
古人对阅读与写作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训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而教师却不能将学生的写作完全系于学生的自我阅读上。要学会“铸器”,在“销铜”的同时就要注重“铸器”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时不能仅靠学生自由阅读,而要引导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一个模板
期刊
话题作文是由一个话题引出内容宽泛、形式自由、带有作者思想感情和独到见解的自由作文,这种形式鼓励了考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和发展要求,因而成为全国各省市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首选形式。而且,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习作训练,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但是,相当多的考生由于紧张,在考场上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最后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么,考生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现在,笔者将
期刊
唐诗中的“万千”多是虚指,不是精确的计算,而是妙用数词的修辞。“万千”一经入诗,便变得生气活现,斑斓多姿,便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万千”绘景物。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妙用“万”“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
期刊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课堂没有激情,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语文课要靠熏陶感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去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从而让他们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一、以教师深情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