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w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和交融。然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既是翻译的一个难点,又是翻译升华的一大亮点。该文旨在具体分析中西文化间地域、历史、风俗习惯、价值、宗教、现代生活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指出学生在英汉翻泽学习中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差异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英汉翻译能力。
  【关键词】: 中西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also integration of two cultures. Whil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not only a difficult point, but a bright spot in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territory, history, custom, value, religion, background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factors in detail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at how to affect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students must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influence
  著名的翻譯理论学者 Eugene.A.Nida 曾在其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中指出:“the role of the language plays in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common that no one can understand it properly without taking the language cultural background into account.”(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文字和成语的影响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熟悉语言文化背景,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含义。) (Nida,1993)。所谓翻译,就是把源语转化为目的语,从而让听着明白彼此之间交流的意义何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源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社会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美地从一种语言跨度到另一种语言。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反映民族思想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对翻译起着制约作用。” 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翻译家必须是个知识广博的人”。翻译的过程不仅是双语之间的转换,也诠释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1]。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译者,不仅要把握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深谙两种文化背景差异。正如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指出的那样:“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而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下面,本文試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一、地域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或看法。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每种文化都由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等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3]。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遥遥领先。所以在英语文化中与“航海业”、“海”有关的表达随处可见。然而,中国居亚洲大陆,汉民族世世代代在陆地上繁衍生息,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广袤的土地, 中国一直以来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汉文化里的好多成语或是习语大都与“土地”相关。这就使得两个国家在同一事物上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形容人们奢侈、浪费,英国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则是“挥金如土”。再如,英语中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汉语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大多数历史典故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每个国家和名族间不同的历史文化,因而内涵也十分丰富。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能折射出历史典故的成语和谚语。例如,汉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围魏救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在英语中“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比喻形势危急,千钧一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的根源)”、“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成为“红颜祸水,倾国尤物”的代名词)”等等。鲜明的文化特征与独特的民族个性最能体现出不同历史的文化特点。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英语可翻译成“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不仅可以让英语读者了解到这一成语的含义,也能将其更深层次的寓意凸现出来。
  三、风俗习惯和生活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由于各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以下将从动物、颜色、饮食习惯、语言四个方面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1)动物
  龙是神话中的强大生物,在全世界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传说。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龙的特征差异很大。中国人心中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
  在中国心中,“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是百王之长,它是祥瑞的象征,中国是古老东方的巨龙,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如“生龙活虎”,“乘龙快婿”,“龙肝凤髓”,等等。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至高的权利与帝王的象征,“龙种、龙颜、龙袍”这些都与帝王息息相关。直到今天,龙仍然是备受尊崇的神物,是财富、智慧与成功的代表。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怪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往往被视为邪恶和灾难的象征。
  (2)颜色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中西方的颜色词也有明显的差异,同一颜色对于双方而言却有着相反的含义。在西方,白色(white)象征着纯洁、吉祥和幸福,“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译成“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They treated us white” 译成“我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某人幸福的日子”。新娘结婚时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着矢志不渝的爱情。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禁词,“白事”是指给家里逝去的人办葬礼,白专道路"是对政治腐朽和反动的描述,“举白旗”暗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白费力"代表出力不讨好,"白面书生"指阅历不深的文人等等。因此,白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贫困,衰败与死亡。
  (3)饮食习惯
  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可以在饮食习惯上体现出来,不同的饮食习惯也给翻译者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西方,人们常常以馅饼、面包、蛋糕等作为他们的主食,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一般以大米与面食为主食。饮食文化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翻译上的不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把“画饼充饥”翻译成“To draw cakes to stave off hunger”比較容易让西方人接受,因为他们不知道“饼”为何物。当然,可以对“饼”进行说明,这样会使得双方交流的难度增加,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4)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5]:“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因此,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它反映着一个民族多姿的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不同的国家对于打招呼,道歉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您去哪儿”,“您吃了吗?”,但是西方人对这样的问语会产生反感,他们认为吃行是个人隐私,别人不应该过问,但他们可以把天气作为双方见面谈话的开始,“How is the weather in your side? (您那边天气如何)”等等。
  四、价值观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与抉择,是人们在长久的历史文化中所形成的对人与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同时期、地域、阶级、国家的人们,其价值观念相差甚大[6]。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相信“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中國由于长期受到如家思想的洗礼与影响,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英语中“Individualism”是褒义词,而在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却是贬义。例如,中西方对到“老(old)”的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出入。在西方,“old” 代表着“衰弱和无用”。而在中国,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喜欢把岁数大的称为张老、周老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称谓能表达我们的尊重,长辈也会觉得很亲切。我们也喜欢和同学、同事的姓氏之前添加一个“老”字,如老王、老张等等,这样的称呼并不是真正代表着他人年龄之大,而是表达相互间亲昵的情感。
  五、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随物,也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成分。它不仅贯穿于人们的各种精神、物质、社会生活中,同时也体现在言语中。例如:as old as Adam 直接翻译就是“和亚当一样老”,但是了解了西方宗教文化后,便得知亚当是最早的人类,所以此习语应该翻译为“很久以前的或极其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 直译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因为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人,没有其他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就应翻译为“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佛教,道教,儒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佛教对世人的影响最为深刻。一千多年前,佛教就传入到中国。随之而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习语,例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针对例子中的习语进行汉英翻译,这可并非易事。因为中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西方人就难以理解“僧面”、“五体”等词汇的具体含义。
  六、现代社会生活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现代社会生活通常收到政治、经济、科教等活动的影响,新事物和新词语不断出现,这都给翻译者带来了许多的挑战[7]。例如,“市政府拨款300 万元安排搬迁户”,“搬迁户”是这个句子翻译的难点,它是指“units or houses hold shave to move”,故词句可以翻译为“The government appropriated 3 million RMB as a special fund to help settle down those who have to move.”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翻译这类词语是,通常采用的是释译法,释译并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通过上下文中的意思得到其本意。又如,“go to Reno”,首先是需要搞清楚“Reno”的含义,它是美国的一座城市,有着“离婚之城”之称,因而“go to Reno”可以翻译为“去离婚”。因此,翻译本身不是一件易事,必须要在现代社会的背景因素下,在文化翻译的前提下,体现文化与语言的轻重。
  七、结语
  中西两种文化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向,由于双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价值、宗教以及现代生活背景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两种文化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大相径庭。翻译不仅仅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理论家基维·拉兹杰诺维奇·加切奇拉泽曾指出[8]:“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所以,我们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不仅要读懂原文的表面意思,更要在尊重本国与他国的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地将原文的深层含义传递给读者,降低读者接受的难度,激发读者的兴趣,达意传神,真正做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也正是翻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0.
  [3]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陈成文.文化差异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读者的文化态度 [J].中国翻译,2000(4).
其他文献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民族身份是特殊的文化符号,也是潜在的社会资本,民族身份是一个群体内外作用的混合结果,而且是动态演变的过程。本文以四川丹巴“甲居藏寨”的旅游开发为例,描述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身份的再激发,并由此分析当代中国“民族身份”所面临的新趋向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派生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丹巴藏寨;文化身份;符号  2005年1
期刊
(1海軍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根据武术与养生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源流,先秦到宋时期,宋至明清时期。两者本是同源,在先秦至宋时期,两者各自发展,少有融合。但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以及长时间颠沛流离的人们对安全和自卫的需求下,武术与养生迅速发展,养生行气与武术结合,产生内功更加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两者相互促
期刊
(唐山市艺术学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钢琴是职业中专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随着职业中专教育的快速发展,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特点,科学选择使用钢琴教学方法,在理念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本文主要分析职业中专学校钢琴教学的特点,以及职业中专钢琴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业中专;钢琴教学;方法策略  鋼琴是音乐类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职业
期刊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华 3210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bronze, which indicate several-thousand-year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lassical Chinese sou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part
期刊
(哈爾濱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Abstrac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 L1 influence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known as the L1 Transfer phenomenon. Accord
期刊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现在许多学校都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开展了太极拳课程。但是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传授拳法套路等技艺为主,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授几乎止于蜻蜓点水。本文将重点从德育的角度对太极拳进行解读。  【关键词】:太极拳;德育  论及修身养性,中国武术堪称典范,其中又以太极为最。太极拳不仅提供了一种养身的方法,而且也提供了一种
期刊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唐朝宴饮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音乐文化的高度繁荣,本文从唐代宫廷音乐、军营音乐、家庭音乐以及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探析宴饮之风对唐代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宴饮之风;唐朝;音乐;影响  我国古代钟鸣鼎食、以乐侑食的宴饮之风,始于先秦时期,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宴饮便属于嘉礼。无
期刊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摘要】:“师带徒”模式教学是当前应用心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旨在讨论该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中的应用,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同步发展和提高,且其中的互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师徒的技术传承和教授过程也是各方面素质培养的过程。  【关键词】:师带徒;应用型本科;应用  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
期刊
(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研究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师生共同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思路;最后对师生共同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专题内容设置要合理、内容设计要突出实用、手段要多样性的要求,旨在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使大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期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第三条道路”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社会背景下,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稳定自身党派发展与统治所提出的的一种执政理念,其中,英国工党就是这种理念强力的助推者,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当前“第三条”道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思想理论与政策调整的变革对社会党的生存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