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鉴定及输血建议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受自身抗体干扰血型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和处理措施;探讨受自身抗体干扰配血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输血方法。方法:选取32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血型受干扰的AIHA患者18例,采用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ABO血型,对正反定型不符者进行热放散或氯喹放散、吸收试验后再进行ABO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结果 18例干扰血型、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结果采用热放散或氯喹放散、吸收试验后有18例AIHA患者血型不受干扰,能准确鉴定血型;15例AIHA患者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均不受干扰;3例仍无法消除自身抗体对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的干扰。结论:需采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技术才能消除自身抗体干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以确保输血安全;3例无法消除自身抗体干扰的患者选择交叉配血凝集强度最弱的血液制品输注,在输血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能达到安全输血预期效果。
  关键词: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血型血清学技术;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安全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病人的免疫系统对“自我”和“非自我”的识别机制发生紊乱,产生针对各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活化的补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1].许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因自身抗体的干扰,要准确的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有一定的困难。也是医院疑难血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输血安全造成障碍,所以准确掌握此类疑难血型、配血、抗体筛选正确的血型血清处理方法尤为重要,准确把握其输血原则对于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和输注效果与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探讨了我院受自身抗体干扰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筛选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方法和处理措施,并给与一些确保输血安全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共32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男性6例,女性26例,年龄22~59岁,40岁以下18例。原发型24例,继发型8例。
  1.2 方法
  1.2.1 抗人球蛋白试验 32例AIHA患者各自抽抽取抗凝血5 ml和非抗凝血5ml,取压积红细胞2 ml(可分三管洗涤)用温盐水洗涤三次或以上备用,取少量洗涤后压积红细胞配制3%~5%悬液备用,干扰血型的患者标本进行用热放散后或氯喹放散的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后的血清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参照为抗人球蛋白卡说明书进行。
  1.2.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2例AIHA患者各自抽抽取抗凝血5 ml,取压积红细胞2 ml(可分三管洗涤)用温盐水洗涤三次或以上备用,取少量洗涤后压积红细胞配制3%~5%悬液备用,干扰血型鉴定和配血的用经热放散后或氯喹放散的红细胞和吸收后的血浆进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AB0血型鉴定采用微注法进行正反定型,氯喹放散试验、热放散、吸收试验参照输血技术规程[3]等方法进行,血型鉴定參照为微柱凝胶卡说明书进行,交叉配血参照为抗人球蛋白卡说明书进行。均使用长春博迅的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和抗人球蛋白卡。
  1.2.3 同种抗体检测 32例AIHA患者各自抽抽取抗凝血5 ml和非抗凝血5ml,取压积红细胞2 ml(可分三管洗涤)用温盐水洗涤三次或以上备用,取少量洗涤后压积红细胞配制3%~5%悬液备用,干扰抗体筛选的AIHA患者用经热放散后或氯喹放散的红细胞进行自身抗体的吸收试验,吸收后的血清进行抗体筛选,抗体筛选参照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2例 AIHA患者抗人球蛋白结果 32例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直接Coombs阳性为32例,阳性率100%;间接Coombs阳性为24例,阳性率75.%,阴性率(25%)。见表1
  2.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2例DAT阳性者中18例(56.25%)ABO正定型为“AB”型,与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提示受干扰。如表3所示.经热放散或氯喹放散后有15例正确判定了血型。这18例ABO血型难定者中,间抗阳性者18例(干扰率75.0%)。32例DAT阳性者中,14例ABO血型判断未受干扰。这14例中间抗阳性者6例。显示间抗阳性者往往容易引起疑难血型和疑难交叉配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P<0.05)。见表2。
  2.3 18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IHA患者处理前后抗人蛋白结果见表3 18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处理前直接Coombs阳性为18例,阳性率100%;间接Coombs阳性为18例,阳性率100%。18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处理后直接Coombs阳性为3例,阳性率16.67%,处理有效率为83.33%;间接Coombs阳性为3例,阳性率16.67%,其中处理有效率83.33%。见表3。另外正反定型相符的AIHA患者中有间抗阳性6例,阳性率42.86%。见表4.
  3 讨论
  AIHA患者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一般情况下,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发挥功能的过程中,机体可通过免疫耐受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和周围耐受使免疫系统不对自身细胞或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倘若某些因素促使这种免疫耐受遭受破坏,其免疫系统可对自身细胞或组织产生体液或细胞免疫介导性破坏,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病毒、药物等使红细胞膜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或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将红细胞膜抗原识别为非己抗原而产生抗体[4]。正确鉴定患者血型是安全输血的前提。温抗体AIHA的红细胞致敏IgG或IgG与补体,被致敏的红细胞可能会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干扰ABO正定型,引起ABO血型鉴定困难。同时因病程长,常因反复输血而产生ABO以外的抗体[5]。本文资料显示32例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直接Coombs阳性为32例,阳性率100%;间接Coombs阳性为24例,阳性率75.%,阴性率(25%)。32例DAT阳性者中18例(56.25%)ABO正定型为“AB”型,与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提示血型鉴定受干扰。显示间抗阳性者往往容易引起疑难血型和疑难交叉配血。此类病人出现因直抗、间抗阳性干扰血型、配血、抗体筛选时,一般情况下处理分为以下三步走:第一步、将患者的红细胞洗涤三次,去除血浆,取压积红细胞做热放散或者氯喹放散;第二步、将经过热放散或氯喹放散直抗为阴性或减弱的患者红细胞过量与患者血清或血清混合致4℃冰箱过夜,将血浆或血清中自身抗体吸收到红细胞上,也可将经过热放散或氯喹放散直抗为阴性或减弱的患者红细胞反复吸收;第三步、用经过热放散或氯喹放散直抗为阴性或减弱的患者红细胞用于进行血型正定型和交叉配血次侧,吸收后血浆或血清用于血型鉴定反定型、交叉配血主侧、抗体筛选。需要注意的是热放散的优点是处理时间较短,但针对直抗较弱者效果理想,直抗强阳性者处理效果不理想,而且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把握,一般在45℃左右进行。氯喹放散耗时相对较长要1-2h,但是处理效果普遍较好。确定吸收是否完全的标准是用经过热放散或氯喹放散直抗为阴性或减弱的患者红细胞和吸收后血清或血浆混合离心无凝集表示已吸收完全。间抗阴性患者及血清中抗体滴度过低时难以用血清来检测自身抗体特异性,可采用乙醚放散红细胞上的自身抗体来检测。氯喹放散液不能用于抗体鉴定,乙醚放散液可鉴定抗体特异性”[6]。本文中18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处理前直接Coombs阳性为18例,阳性率100%;间接Coombs阳性为18例,阳性率100%。18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IHA患者抗人蛋白试验处理后直接Coombs阳性为3例,阳性率16.67%,处理有效率为83.3%;间接Coombs阳性为3例,阳性率16.67%,其中处理有效率83.33%。AIHA患者由于反复输血。体内容易产生同种抗体。在自身抗体存在与干扰下,难以检测或排除患者血清中同种抗体的存在[7]。若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特别是间接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凝集明显,应高度怀疑同种抗体的存在[8]。若存在同种抗体,则必须选择与同种抗体相容的血液制品输注。绝大多数自身抗体与自身红细胞和他人红细胞均出现凝集反应,而表面为宽特异性,但也有极少数抗体显示对特定抗原如Rh系统e抗原的特异性[9]。本文中18例干扰血型的间抗阳性者吸收前抗体筛选阳性为18例(100%),吸收后为抗体筛选阳性为3例(16.67%),处理有效率为83.33%。所以,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抗体筛查不仅可以发现很多ABO以外的不规则抗体,对解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临床输血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疑难输血的必然要求,是对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AIHA临床按其病因分为温抗体型(AIHA)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和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CH)三种类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通过治疗原则是不主张输血。因为不输当血会加重溶血的发生,但危重患者则要通过输血挽救生命[10]。AIHA患者的输血原则是尽可能的减少输血,贫血耐受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对贫血无法耐受者出现溶血危象甚至危及生命而必须输血的患者,输注交叉配血主次侧均阴性的血液制品是较为为安全的,若存在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则必须选择输注缺乏相应抗原的血液,才能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对于必须要输血而且受无法消除自身抗体干扰的血型、交叉配血的患者,血型无法鉴定的患者只能选择O型洗涤红进行输注;对于必须要输血而且受无法消除自身抗体干扰的交叉配血的患者,可以选择交叉配血凝集强度最弱的血液制品输注;以上两种情况的输血,建议告知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输血速度要缓慢.密切观察输血全过程,做好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并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发血单上。在输血前后联用糖皮质激索,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及输血效果。本文中3例无法消除自身抗体干扰的患者选择交叉配血凝集强度最弱的血液制品输注,在输血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没有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效果理想,达到安全输血预期效果。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自身抗体经过处理完之后始终无法去除干扰配血的情况下,配血总是会不相容,单纯自身抗体的影响对于输血不是禁忌,重要的是掩盖同种抗体的存在,而导致严重的溶血。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冷凝集素是血清中可能有未知的自身抗体,与反定型所用的A1或B型红细胞反应,抗 I是最常见的冷自身抗体,抗I 通常凝集所有的试剂红细胞包括自身红细胞[11]。强的冷凝集素可以通过在37℃ 反应及结果判读自身吸收或用二硫苏糖醇等硫基试剂处理血清的方法来消除对反定型试验的影响[12]。患者血清中确定有自身冷抗体时,根据抗体的效价以及冷凝集的强度,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体内冷抗体效价大于64时就可干扰血型鉴定[13],当抗体效价在64~256之间时,血型鉴定影响反定型鉴定,交叉配血可见单一主侧凝集,凝集强度一般为1+【6-7】,37℃水浴即可消除冷凝集的干扰;当抗体效价大于256时,红细胞会出现自凝现象,血型鉴定时正反定型均可受干扰,交叉配血可见主侧和次侧都凝集,冷凝集强度为2+~3+,一般可将患者红细胞经37~45℃生理盐水反复洗涤,血清用标准O型红细胞进行冷抗体吸收,将热洗涤之后的红细胞和吸收之后的血清再进行相关试验,可排除冷凝集的干扰[14]。此外,对高效价自身冷抗体的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时,输血科工作人员需告知临床医生输注时血液需加温至37℃,并给患者保温措施[15],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病人的损害,且输注速度宜慢不一快,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Rudman SV.Textbook of blood banking and transfusion medicine.WB Saunders Company,1995.496.
  [2].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1.628-641.
  [3].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1.
  [4].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9-200..
  [5].庞桂芝,马云。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ABO及Rh血型鉴定CJ3.郑州大学学报,2006.41(5):949—950.
  [6]肖星甫.輸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02-504.
  [7].杨绍明,兰炯采.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抗体筛选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12(6):849—851.
  [8]
  [9].杨丽艳,李剑平.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伴IgM、IgG抗一E引起配血困难1倒分析EJ3.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418-4419。
  [10].朱奕,薛俭成.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D].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30—31.
  [11].陈德智,申卫和,沈道全.一例冷凝集造成ABO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的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8-119.
  [12].王兰兰.医学检验项目选择
  [13].张红进.冷凝集试验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2):97-99.
  [14].李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2006:582-585.
  [15]GERTZ M A.Management of cold haemolytic syn-drome[J].Br J Haematol,2007,138:422-42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下肢假性不等长诊断治疗体会。方法:本组6例臀肌挛缩症致下肢假性不等长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随访1一4年,结果全部达优。结论:对于臀肌挛缩引起骨盆倾斜致下肢假性不等长,术前准确临床分析,术中正确松解及术后恰当物理锻炼的重要性。  关键词:臀肌挛缩;骨盆倾斜;下肢假性不等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臀肌挛缩症的深入探讨,关于该病报道越来越多且越深入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间应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种类主要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硝咪唑类、氨基糖胺类、大环内脂类、抗真菌类、喹诺酮类等;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口服用药,保证安全用药与合理用药,预防多种不良反应出现。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将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Rutkow疝修补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中西医综合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8.68%vs81.65%),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1)对两组的患者均进行胃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膝关节外伤病患作为观察组,将我院2013年7月前所收治的110例膝关节外伤病患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予以X线检查与MRI检查,对照组仅实施X线检查,对比分析两组隐匿性骨折病患的例数与检出率。结果:通过检查,对照组中有20例隐匿性骨折病患,其检出率为18.2%,观察组中有40例隐匿性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干扰因素,进而排除此类因素,确保生化日常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抽取26例溶血标本、8例输液侧采血标本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重新抽取新鲜血液进行检验,检查项目为K、TBIL、TP、ALT、UA、GLU,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6例溶血标本检测结果K、TBIL、TP、ALT、UA均出现明显升高,GLU出现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例接受10%糖盐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核医学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经骨扫描后拟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SPECT/CT断层图像与99mTc-MIBI平面显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方法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灵敏性。结果:经99mTc-MIBI平面显像检查发现82例甲状旁腺的增大或占位,检出率为82%,加做SPECT/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ABCD2 评分法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ABCD2 评分标准将所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分析三组患者于2周内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周内100例患者中有19例例进展为脑梗死(19.0%);相比于低危组,中危、高危组脑缺血患者发作进展成脑梗死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60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 60例患者中发现50例股骨头出现缺血坏死。结论 螺旋 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螺旋CT扫描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vun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普通内科门诊误诊传染病的原因。方法:对我院内科门诊2010年1月~2012年5月误诊的43例传染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3例患者中11例麻疹病人误诊为患有上呼吸道感染,13例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误诊成患有急性肠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5例手足口患者误诊为患有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6例急性菌痢患者误诊为急性肠炎;3例肠伤寒患者误诊为患有发热特查;5例肺结核患者误诊为肺炎。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