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许多学生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技校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技校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
总之,针对技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技校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
综上所述,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许多学生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技校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技校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
总之,针对技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技校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
综上所述,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