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认识论角度理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把认识归之于明晰、确定的一系列逻辑规则,“关于理性的规则究竟是什么这一合理性前提的基本认识上,在西方科学和哲学的认识论历史上,人们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希望共同诉诸于思维逻辑,起码认为理性的主要规则是逻辑。”信仰,经常与宗教相联系,表示一种对宗教的虔诚、完全信任的态度、情感等;而更简单的来讲,信仰仅仅表示了一种坚定的、程度更强的相信和信念,这也是本文所取的信仰一词表达的意思和范围。理性和信仰建立联系,西方中世纪在于以托马斯为代表的神学家试图以理性的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全善;近代则归于面对休谟的“归纳怀疑”等问题,纯粹依靠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达到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也是困难的,因而需要回到一定程度的信念和相信,需要一种信念、相信、信仰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面对世界的无限性和认识的有限性以及所取得的真理观的相对性和暂时性,需要信念、相信、信仰为理性进一步地认识真理奠定暂时的基础。
  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是树立理性的权威还是信仰的权威,即“理解而后信仰”或“信仰而后理解”,历史上抱着不同的目的人分别坚持不同观点,有过激烈的争论。而在今天理性至上的时期,大概已经不存在理性与信仰孰先孰后的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理解:我们多大程度上相信通过理性规则所推论出来的结论。这是理性充分被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时代,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对理性自身的反思的结束;人们试图将一切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但并不代表人们做到了这些。面对休谟所提出的对归纳法的怀疑,似乎并不能十分的予以拒绝,然而现代逻辑推理的方法却是以这样的归纳法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之一。理性是追求确证性和确定性的,但是理性自身并不能证明自己完满地达到了所期望的目标,理性所取得的结论被视作是在一系列预设下所达到的相对真理,这样问题就在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些相对真理,相信、信念、信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介入到理性之中。由此,可以把理性和信仰归属于认识论的范围之内,在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理性和信仰共同起着作用,推动着认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第一,信仰是理性的前提、范围和目的。在中世纪时期,信仰的权威是至上的,神学家认为信仰是完全可靠的和无可置疑的。对上帝的全、善不能通过理性去认识,而只能信仰,通过对上帝的绝对信仰而获得上帝的启示,认识真理。奥古斯丁在解释“三位一体”教义时说:“这若不能由理解把握着,就要用信仰怀抱着,直到那籍先知说‘你们若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的主在心中渐露端倪。”同样,神学家安瑟伦在《论证》中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托马斯认为神学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学问的统帅,他认为作为理性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认为依靠理性无法真正认识上帝,只能通过信仰,“我们要证明信仰的真理,只能用权威的力量来讲给愿意接受权威的人。”虽然中世纪这些神学家坚信信仰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此时已经透露出理性的端倪,对信仰的忠诚已经不再是盲目的,神学家已经意识到信仰也是需要进行证明的;神学家试图通过构造理论体系来说明信仰的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的是,信仰是理性证明的前提、目的,《圣经》是理性活动的范围,理性不能超越《圣经》的教义。换言之,他们希望借助理性的力量来证明对上帝的信仰,同时对于无法用理性证明的《圣经》中的某些教义则归之于信仰。
  第二,信仰的权威的树立依靠理性的证明。中世纪的许多哲学家虽然承认上帝的全、善,但是却反对盲从,强调从理性的角度达到对上帝的认识。波依修斯在《哲学的慰籍》中说:“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上帝是善的,并使人相信上帝是至善的。如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为万物之首.那就会有比上帝更善者。”伊里吉纳在《论自然的区分》中写道:“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不是理性产生于权威。因为没有被真正的理性所确证的权威是软弱的。相反,真正的理性,因为它是可靠的、永久的、以其自有威力为基础的,所以它不需要向某种权威妥协来确证自己。”阿贝拉尔在《神学引论》中说:“向别人鼓吹一件他自己或他所教导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是荒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
  理性在中世纪神学笼罩中掀起波澜自然与当时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不无关系,但是从论证《圣经》及上帝信仰的绝对真理性开始,神学家们企图构造理论化、体系化的神学体系,但是一旦开始进行构造就运用了理性的工具,并导致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费尔巴哈对此指出:“经院哲学是为教会服务的,因为他承认、论证和捍卫教会的原则,尽管如此,它却从科学的兴趣出发,鼓励和赞许自由的研究精神。它把信仰的对象变为思维的对象,把人从绝对信仰的领域引到怀疑、研究和认识的领域。它力图证明和论证能够仅仅立足于权威之上的信仰的对象,从而证明了——虽然大部分违背它自己的理解和意志——理性的权威,给世界引入一种与旧教会的原则不同的原则——独立思考的精神的原则,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原则。”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种传统不容忽视:一是西方的长期的理性主义传统,这个传统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都可以看到;二是作为全善的上帝信仰,本身包含着自然世界的真理,上帝被看作绝对真理。
  第三,洛克的观点。洛克则从把理性和信仰还原为清楚、明白的认识程度的角度出发对理性和信仰进行了比较。“严格说来,所谓从清楚明白的角度来看理性高于信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清楚明白高于另一种清楚明白,而不是理性高于信仰,每一等级的清楚明白都是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体。”这样洛克就更加清楚地把理性和信仰放在了认识论的范围之内进行讨论,在他看来,理性和信仰仅仅是认识清楚和明白的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两者还都可以称为知识,理性是确切、清楚的必然的知识,而信仰则是或然的知识,或然知识也同样是理性;作为或然知识的意见或信仰仅仅是证明的可靠程度不强,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证明过程,是一种理性。
  这样在洛克看来,就没有纯粹的离开了信仰的理性和纯粹的离开了理性的信仰。作为理性的证明过程包含着意见、信念或信仰,“既然没有什么是绝对自明的,那就意味着证明的最高根据至少包含信仰的成分,从而意味着证明的根据永远不会绝对充分,证明总是包含信仰的成分,并意味着判断、接受、认定、取向永远会包含信念、信仰的成分,或者说没有离开信仰的纯粹的理性。”同样也没有纯粹的没有理性的相信、信仰,“但在另一方面,判断、接受、认定、取向永远不会被无缘无故地作出,永远不会有完全无缘无故的相信。对‘同样不能最终证明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可能’在信仰上的取舍也总是有根据的,这又意味着判断、接受、认定、取向永远会包含着理性的成分,或者说没有离开理性的纯粹的信仰”。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信仰。以上通过对理性与信仰的辩证关系的明晰,马克思主义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作为一种理性,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科或科学去看待,需要理解构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逻辑层次、结构、预设条件,证明方法;作为一种学科实际上就是求其真值,寻找其确证性;作为一种学科它必须被理性地予以讨论,而拒绝其无论是出于浪漫主义或者意识形态化的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对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地位。同样作为一种信仰,其实际是同其他科学一样,即承认它在一系列预设下有其真值,当然就目前来看,这种信仰似乎和被普遍认可的规范科学之间在可证实的清楚、明白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如洛克在对待理性与信仰的态度一样,无非是一种清楚明白的强度大于另一种清楚明白;并没有绝对真理,在规范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既然是依照同样的理性原则设定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性的信仰是可以在一系列预设下被接受的。当然需要补充的是,作为一种弱的确证性学科,它受到人为非理性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是更大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尽可能地要避免那种非理性的干扰;要避免这种干扰,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理性的信仰必须沿着理性的规则逐渐增强自身的可证实性,增加确证性的强度,若非如此,则信仰势微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那么如何增强其确证性呢,设想是否可以进行程序还原。作为一种原理、本质它往往是抽象的,正如同西方哲学认识论一样,对于事物是否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存在是争论不休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去寻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似乎也不太现实了。可知的是作为一种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实际是真实存在过的和还存在着的,既然现象可知,那么现象的程序是否也可以认为是可知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在程序层次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否更加容易一些?本文以此为结尾,希望在一个不断趋向确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这样一个设问是可能的。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波.简析欧洲中世纪哲学与理性与信仰的争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2、刘永富,虢美妮.理性与信仰有高低之分吗?——从托马斯与洛克的看法说起[J].河北学刊,2009(4).
  3、张周志.科学合理性的逻辑进路[J].学术研究,2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债券和股权性质的金融工具,投资者根据公司的一些财务特性可以预测公司发行的可转债是债券型还是权益型,从而获得“变甜的债权”还是“迟来的权益”。文章首先对2001-2009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所有上市公司用概率分类法得出可转债实际是债券型还是权益型,然后综合了国外相关文献中的自变量因素,结合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Logit模型回归分析了哪些公司特征对融资选择产生了影响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讨论如何在公司治理下找出属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位。文章从国内外的三种公司治理机构中内部审计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适合于我国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模式,给出了发挥内部审计的措施,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我国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通过具体规制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确保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正常开展,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职业化及国际化。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案例 对策 
期刊
摘 要:企业绩效考核作为当今企业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受到学术理论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企业经营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文章主要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在具体应用中的不足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思考。  关键词:绩效考核 平衡计分卡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普遍推行的绩效考核手段,仍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科学性、系统性不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造成考核结果的较大偏差。不完
期刊
摘 要: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是提高会计事务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新兴的业绩评价系统,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偏重财务指标的不足,增加了评价会计事务所竞争能力所涉及的重要的非财务指标。文章将着重介绍会计事务所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会计事务所 绩效评价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前
期刊
摘 要:审计监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唐代审计监察制度和思想的进步,对唐朝盛世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唐代审计监察的研究,吸取其精华,以期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借鉴。  关键词:唐代 审计监察 审计法规    审计监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唐代审计监察制度和思想的进步,对唐朝盛世的产生具有不
期刊
摘 要:军地物流联合的网络协同模式是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文章厘清军地物流联合的动因及其联合优势,解释其网络协同现象,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总结了网络协同模式四个战略层次,并提出了网络协同的体系结构,为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军地物流联合 网络协同 模式    军事物流管理的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军事物流运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保证军事物流活动有效运行,实现保障
期刊
摘 要:平衡计分卡是基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及成长等四个维度建立起来的一套有机的绩效评估系统,能够科学有效地反映企业的业绩。文章通过对平衡计分卡框架进行修订,构建一套有机的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政府危机管理有效的评估,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危机管理 绩效评估    平衡计分卡(BSC)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估体系和战略管理工具。
期刊
摘 要:13-15世纪,蒙古-鞑靼入侵罗斯并开始了其对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被称作“鞑靼蒙古人的桎梏”。蒙古统治对俄罗斯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期的主要影响是消极和负面的,给罗斯人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但随着统治的深入,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尤其是政治方面,蒙古统治促进了俄罗斯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制止内讧,促进俄罗斯国家的统
期刊
摘 要:最近一段时间,我国许多地方接连出现了一系列因为强制拆迁而导致的拆迁户自焚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影响。造成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执法人员以及被拆迁户缺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不懂得依照法律程序执法和依照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高国民(包括普通民众和行政执法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这一观点,为避免上述以及类似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帮助。 
期刊
摘 要: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对这一问题尤为关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这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学者们围绕着这一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由此,文章就目前理论界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