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谈阅读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深阅读能力作为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途径。
  [关键词] 浅阅读 深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于深阅读和浅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信息。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形式和需要,简单地将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
  人们浏览报纸杂志和网上新闻,都属于浅阅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而深阅读不仅要求我们能读懂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还要能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处于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对阅读渐渐浮光掠影起来,渐渐浅尝辄止起来,渐渐囫囵吞枣起来。即便如此,我们并不能以此作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并坚持对文本的深阅读。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深阅读能力作为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途径。
  二、一心一意进行深阅读
  于漪认为,现在的一种常见病是对语文教材本身不认真、深入钻研。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而是外围战打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这就是没有深阅读的表现和结果!
  “唯有‘深阅读’和‘深思考’,才能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这是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几年前发出的有关“深阅读”的呼吁。
  作为阅读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语文教材,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对文本的深阅读理念,让学生获得精神滋养,促进学生心智发育。
  (一)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应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散步》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但如果只停留在“浓浓的亲情”及“尊老爱幼”上,就太浅层次了,极易演变为政治式的说教。这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层层解读。
  比如第四自然段关于景物描写的语句。我着重引领学生品析:
  (1)描写的生动,抒情的真切。“新绿”“嫩芽”和“起着水泡的冬水”,都是春的生命;“大块小块”“随意地铺着”“密了”“咕咕地起着水泡”表现出一派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正是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体现。
  (2)为什么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呢?联系第三自然段来理解。
  ①“太迟了,太迟了。”——作者希望严冬早早地结束,温暖的春天快一点到来,表现作者对年老生命的深深担忧。
  ②删去“有一些挺不住”读一读这段话,揣摩作者庆幸自己的母亲迎来了生命的春天这种心情。
  小结:第四自然段既是散步的一个美丽的背景,也烘托了一家人外出散步欢快的心情,更主要的是表现母亲年老生命的春天来了,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这样,通过层层引导,就把主题由“尊老爱幼”上升到“对生命的赞美”上。
  (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引导学生正确鉴赏
  文本是多层次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简单地使用“线性思维”。
  1、以非线性思维代替线性思维
  记得孩童时期的我们,面对影视剧中的人物,总会得出“这个是坏人,真讨厌。”“那个人是好人。”的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属于线性思维。运用线性思维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多年前,著名学者朱光潜就提出对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的论述。他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他还举例说,一个木商想的只是做什么,值多少钱;植物学家,就注意它的生态特征,以便分类;画家只欣赏它的颜色线条,气概神韵。这个论述对我们如何全面正确看待每一个事物,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因此,对于每一个文本的解读,我们都要本着多元的原则。如《愚公移山》,要结合“夸娥氏”是神话传说中的大蚂蚁,她的两个儿子最后搬走两座山,表现了“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这一人类美好愿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智叟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有道理的。
  2、以教师的阅读体验来引领学生的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鉴赏,就必然存在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教师应加以引导,力求接近最合理的认识。
  朱自清的《背影》最打动人的内容, 莫过于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个情节了。你若让学生自己进行鉴赏,他们自然也会抓住几个动词,通过年迈的父亲艰难过月台,只是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来表现和感受深深的父爱。但是,也会有学生说“爬月台是违法行为,是不遵守交通法的行为”。对于这样的解读,在今天看来,我们能否认吗?我们能说他错误吗?
  必须说,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时代背景,而作品中的人物,也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考量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对于“父亲”,我们更多地要看到他老迈颓唐境遇下,为了孩子的全力付出。要联系他因为娶了几个小老婆导致家境贫寒,加上自己失业,母亲又去世,这一连串的重压之下,他依然身着“青布棉袍”,拖着肥胖老迈的身躯,艰难地攀上月台,只是为了买几个橘子给将远行的儿子,让他不至于旅途中口渴。仅仅如此!
  三、一分为二远离浅阅读
  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比较两种阅读:如果深阅读是大海,那么浅阅读是小溪;如果深阅读是蓝天,那么浅阅读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阅读是草原,那么浅阅读只能是草坪。这话虽然有点过头,但是确实道出了两种阅读的一些特点。从本质上来说,浅阅读如同快餐,看着耀眼,吃起来美味,但是没有营养,时间久了,还会吃坏我们的脾胃。而过多的视觉刺激,还会让我们迷失,失去思考的能力。
  或许,浅阅读会使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更便捷容易;或许,浅阅读会让我们对信息的把握更快速高效。比如“名著推荐与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课本教材中的精选章节进行精读、细读外,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整篇整本的名著,这时候,一目十行的浅阅读就能够确实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尤其是像《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而言,对于绝大多数的文本而言,应该喊出“远离浅阅读”的口号,应该将“浅阅读”请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
  在这里谈“深阅读”和“浅阅读”,不只是谈阅读的概念方法,更要说一说有关阅读的习惯和理念。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修养、知识积淀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这对于文本解读而言很重要,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今,新课标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到:作文更难教了。有人认为:学生极为有限的生活范围使他们缺少写作素材,只有把他们带到社会中去,带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然后写作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这种想法固然不错,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但我们总不至于每写一篇文章都得如此大张旗鼓、
期刊
[摘 要]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活动日益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孩子们的喜欢。幼儿只有在自主活动中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智慧的潜能才会得到激发,童心童趣才能得以激活,从而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更能促进孩子多元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倡导 自主 飞扬 个性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勿宁展个性。”这是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名言。
期刊
写在文前:很奇怪的,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情节的故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都是可爱的天使,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我们该做的就是在他们迷失方向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不偏离社会的轨道,继续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  又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中生,阳光的男孩女孩们聚到了一起,不管认识不认识,三五成群,叽叽喳喳的,兴奋得有讲不完的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特别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我们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期刊
[摘 要] 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课堂中的很多理论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教师就是要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充满物理,并学会用物理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真正做到课标中指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期刊
[摘 要]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与好动,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模仿性和创造力。他们处在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充满生命力的多样化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刺激记忆效果。利用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质作为教学中的突破口,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英语 活动 学习 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期刊
一、背景:因为“进得来”,生本课堂陷入“人满为患”的窘境  随着城镇化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小学受教室和师资所限,平均每个班的学生数大都在50人以上,学生数最多班级的将近60人。有人戏称课堂教学就如一位驾驶员驾着一辆乘着五六十名乘客的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1.保姆式的教学让学生丧失了习惯养成的机会  因为学生人数过多,教师课堂注意力受到严重限制,所以往往选择偏重于满堂灌的“保姆式”教学,总
期刊
偶读秦文君的《第一声喝彩》文中的一段描述,心中感慨颇多:“……有一天,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种晶莹剔透的美丽。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眼镜滑下来也没发现。然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神情。有一次她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没人这么说过我。”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
期刊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