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才任性”说开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j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接触过文学的人,都不得不叹服鲁迅的伟大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或嬉笑怒骂,或讽刺嘲笑,或深情怀念,语言风格犀利,多抒写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与以往的文章不同,《鲁迅自传》却写得犹为“冷静”。50年的传奇经历,浓缩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对认识鲁迅的重要意义;它行文简约,简约到以致极可能被低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这篇不起眼的短文背后却站着一个大写的人,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着一个波澜起伏的世界。
  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经验处理,不外乎是立足于本单元的重点,从传记的特点与写法入手,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照本宣科说说鲁迅传奇的一生,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言简意丰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四平八稳,重点倒是能准确把握,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学生对鲁迅知之甚少,并对他的作品有种敬畏感,因此多是敬而远之,教与学的过程难免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抓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鲁迅的世界,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鲁迅的思想内涵呢?在教学中,无意间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原本无趣的课堂迎来了一抹亮色。
  课堂上简单的导入后,让学生粗略地说说他们所了解的鲁迅,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学生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但对于鲁迅的生平与相关的经历却知之甚少。教师没有像往常那样对鲁迅其人详细地补充介绍,以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把知识的传播变成了一种灌输,而是宕开一笔,带领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了鲁迅先生的经历。
  综观全文,先生的经历可谓多矣,坎坷多变,尤其是他工作时的经历:“我一回国就在浙江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我做了师范学校校长,后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兼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生的国文系讲师”;“后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生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这些丰富而传奇的工作经历,让学生唏嘘不已,议论纷纷。
  打铁趁热,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了解了鲁迅的一生,你们有什么感触?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很活跃,各种答案层出不穷:“很有才华”、“家道中落,寄人篱下”、“多变,不够专一”、“潇洒”等。这时,有学生慢条斯理地回答道:“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有才任性’”。全班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可见大家对这种观点是肯定的,甚至是赞赏的。教师久久地盯视他们,笑而不语,只是板书了“有才任性”四个字,并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刚才还沸腾的教室,顿时一片寂静。
  教师因势利导:“都说鲁迅有才,我认同,但说到任性,老师反对。为什么呢,容老师卖个关子,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依据来,我想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迵然不同的观点,平等亲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立马捧读课文,托腮蹙额,凝神思考。教师很高兴,因为这寂静之中也是一片沸腾。
  慢慢地,学生开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完善,找出下列依据:
  1.“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就”表明时间之短,“又”表示重复,“到底”意为最终,语含失望的意味。这段话写出了政局的混乱、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与现实不相容的失望、苦闷与无奈之情。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了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不好”,重话轻说,举重若轻,体现出鲁迅对反动文人和军阀政府的蔑视。
  教到这里,学生提出了一个困惑:鲁迅先生在当时究竟遭遇了什么?教育的最佳时机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抓住契机,适时出示了《自嘲》与《自题小像》两首诗,结合相关的诗句,讲述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侧重地讲述了与课文相关的先生的经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鸿鹄之志的写真,更是其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这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至此,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懂得了鲁迅求学时三次转变的根本原因: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停摸索,看似“不够专一”,实则这多变中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先生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学生明白了先生“有才”不假,但这“任性”“潇洒”中却是对现实的失望与抗争,这看似平淡质朴、轻描淡写的语言背后,却浸透了一个革命斗士的冷峻与愤激。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自传的写作特点,即以时间为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任何一篇文章,作家的生命高度都是如此深刻地决定着作品的深度。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教育契机,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引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向,“以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去体会语文的魅力。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11日、12日、13日三天时间,参加了贵州省思南中学举办的贵州省高中语文戴泽兵名师工作室和贵州省高中英语兰显芳名师工作室跨学科同课异构课的教学活动,分别听了四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听了戴泽兵、陈丹(江苏省常熟市语文特级教师)两位专家有关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感受很深,尤其对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标
期刊
一、做好课前预习  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而在识字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形式大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充当配角跟着老师随声附和。这种完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自然会学的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开始试探着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主要还是针对生字词的预习。慢慢的我发现,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的活跃了,课堂上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学生的课
期刊
一、生命意义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义教育,就是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生命意义教育进校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了,但是,现在孩子的幸福指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最苦的岗位。其实,班主任工作虽苦却乐在其中,作为一名班主任,能深深地体会到:天下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良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应该用尊重的心态和真诚的爱心,去敲开每个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在爱的滋润下自主发展。  一、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以爱感其心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
期刊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即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事论证“盛衰之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  此文在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境况时,提及其父李克用在临死前赐予他“三矢”。“三矢”,顾名思义,就是三支箭,那么其父为何要给庄宗三支箭呢?  其实,“三矢”即三桩遗愿。李克用临死之际,赐“三矢”的同时,告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
期刊
每次看到学生写作文时痛苦的样子,教师就恨不得马上变出一套“写作宝典”来,让学生练成随手一写就是好作文的功夫。但却实在是没有这种“宝典”,但是可以总结一下写作记叙文的套路,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章可循。  一、标题要新颖  “题好文一半”,有一个好标题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拟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  1.拟题的方式:要素式: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拟题或综合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考得好坏决定学生的前途,中考不像高考,每门课都有拉差距的题,所以要想让学生进好一点的重点高中,必须在语文上下功夫。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
期刊
前不久,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在开展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看完此消息,深感震惊,“语文无用”的论调其实早已不新鲜,在学生和家长中且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但是没想到,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大学居然以这种方式来轻视甚至无视语文,这更是一种悲哀。想当初,从兴办教育
期刊
当年去西安与华山失之交臂,这次无论如何我都要体验一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壮丽奇景,领略“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的美妙。  去西安的火车路过华山脚下,从车窗望去,连绵的山脉已经在向我招手。我见过一洲老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返回渭南,开始我的华山之行。事先的攻略早已做好,下午到达华山脚下的玉泉院见过陈抟老祖,一碗地道的“羊肉泡馍”后,来到旅馆休息。“轰隆隆”的雷声震惊了本无睡意的我:“下雨了可怎
期刊
阅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会只考语文,还会考其他比语文难度大得多的科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