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在山林中的尖顶屋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i77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这是鄂伦春人在长期的野外狩猎生活过程中,形形成的一种独特居住形式,不仅适应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且适应游猎生活,深受鄂伦春人喜欢。“仙人柱”也叫“斜仁住”或“歇仁住”,因仙人柱呈圆锥形,所以,鄂伦春语又称它为“楚伦安嘎”。“楚伦”是“尖”的意思,“安嘎”是“房子”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树干支起的尖顶屋”,这正是“仙人柱”最主要的特征。
  十几座“仙人柱”排成一排,静默在山林之中,倾听大自然最神秘的语言。不远处,一条泛着银白色光泽的小溪静静地向密林深处蜿蜒。
  也许是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一个穿蓝色翻毛袍子的鄂伦春汉子走了出来,他叫乌热松,热情、豪爽,几句话下来,彼此就成了朋友。乌热松的屋里堆了很多东西,屋子中间是火塘,上面架着一口四只脚的铁锅,塘下炭火正旺,锅里正煮着什么。室内三面是睡铺,睡铺,以木桩为床架,上铺以草,草上覆盖狍皮褥子,看上去十分暖和,右面铺位后面放着桦皮桶、皮装、马鞍等物品,墙上挂着兽皮、桦树皮、弓箭等,最惹眼的是那支斜斜挂着的猎枪。
  我接过主人递过来的热茶漱了漱口,然后想往地上吐,但被奇克图制止了,奇克图说鄂伦春族人敬畏火神,往火里吐水是对神的不尊敬,不能吐。
  乌热松说“仙人柱”搭起来很简单,首先选一块地势较高、阳光能照射到且水和柴草可就近取得的平坦之地,然后就是找材料做房架。仙人柱的房架用的全是那种笔直笔直的的桦木杆或柳木杆,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材料很好找,整个林子里到处都是,看到哪根合适,拎斧头过去,几下就放倒了。木杆直径七厘米,长五六米不等,数量三四十根不等,木杆的数量和长度均由“仙人柱”的大小决定,其中8根木杆是主杆,主杆稍粗,每根主杆上部留有两根支叉,方便其他支架能够交叉搭在上面。建造时先把8根主杆呈圆锥形立起来,然后在顶端套柳条圈固定,主杆搭好之后,把其它细木杆均匀地搭放在主杆之间,这样就组成了“仙人柱”的框架。仙人柱可大可小,根据季节人口的需要不同而定,大的木杆就长些,小的木杆就稍短。一般是人口多的要做一个大仙人柱。乌热松家只有三口人,老婆普楚满和一个小孩子,7平米左右的的仙人柱已经算是大的了,就是炎热的夏天,也很凉快。
  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上围子才能遮风挡雨。说到仙人柱的围子,乌热松的老婆普楚满接过话头说那要根据季节,夏天和冬天覆盖的围子是不同的。夏天热要用桦皮围子,冬天冷要围狍皮围子,桦皮围子是用五六张一米见方的桦树皮缝合在一起的,四周还用薄松皮镶边,每块桦皮围子均呈扇形,四角订皮带儿,一座仙人柱约需桦皮围子12块,各个由底向上逐层覆盖,上片压底片,用皮带儿固定在“仙人柱’上,底部留半尺缝隙以便通风,保持室内凉爽。狍皮围子,是用狍皮缝制而成,一座仙人柱需用三件,而每个狍皮围子至少需狍皮五六十张。狍皮围子外面往往还覆有芦苇帘或有间隔地压一根根细木杆,以防围子被风掀翻。
  谈话间,乌热松带我们到了屋子外面,乌热松说:鄂伦春人的生活地点随着野兽而变化,根据季节,哪片林子野兽多,就会往那里搬移,搬迁之前会先派人选择落脚点,选择那些近山,近水,近树木的地方,为的是给马找到好的牧场。春天就把仙人柱建在那些青草发芽早的山坡,向阳地带;秋天则选择水流过后长二茬草的地方。鄂伦春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马鹿,因为马鹿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高,所以马鹿四季的活动情况是搬家的主要依据。春天马鹿在草早吐芽的的向阳山谷和树枝早吐芽的地带活动,夏天马鹿和其他野兽一样,喜欢到河里洗澡和吃藻类,或到沼泽地带盐碱滩舐盐碱,所以就根据这些特点把“仙人柱”迁到这些地方附近,
  乌热松说下午带我们去林子打猎,让我们体验体验打猎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们又返回屋子里。鄂伦春族吃饭方式和吃火锅很相近,大家团团围坐在火塘周围,一人一只桦皮碗,一双粗大的筷子,先用木勺子把肉从锅里舀出来,放进碗里,等冷一小会儿再吃。如果肉块太大,需用刀子割开才行。乌热松和奇克图的酒量都很大,普楚满也能喝,我们却不敢多喝鄂伦春族的这种烈性酒,只是象征性的喝了一点。肉煮的很烂,我们吃得很香,虽然没有汉族人的那种精烹细煨,却另有一番原始的粗犷之味。
  


  吃饭完毕,我们几个人开始向林子深处进发。再回到乌热松他们的聚居地,人一下子多起来,出去打猎的鄂伦春人都回来了,大家互相询问着获猎情况。普楚满和一个男人张罗着给狍子剥皮,乌热松让我跟他到后面取东西,所谓后面,就是指鄂伦春人的“仙人柱”后面。我们往后面走了不远,就看到一排架在树桩上的棚子。乌热松说这就是鄂伦春人储存物品的仓库“奥伦”。这“奥伦”的底层是4根三四米高顶端带杈的木桩,所有的木桩都没树皮,也许这样既能防止过早朽烂,也能防老鼠等动物爬上来祸害存放的东西。木桩上放有两根平行横木,一排木杆搭在这两根横木上构成了底座,底座上则是一个外裹桦树皮的小窝棚,为防被风刮走,用了很多树条来捆绑这窝棚。一侧有一进出的小门,乌热松拿过放在一边的木梯,爬上去拿东西,这“奥伦”里的“藏品”十分丰富,平时不穿的衣服、被褥、肉干、野菜等等都有。我环视了一下四周,这里的“奥伦”数目远远多于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住户数目。乌热松说,鄂伦春人即使迁徙到其他地方,“奥伦”仍留在原地不拆除,许多不必要的东西仍存放在这里。我的疑问是东西放在这里,会不会丢失。乌热松说不会的,鄂伦春人从不拿别人的东西,除非几天没有收获才到别人的“奥伦”中取东西,但过后都会及时归还。
  这时女主人来叫我们,说晚饭已经准备好了,一顿饭吃下来,乌热松打的两只狍子全部进了我们肚子,乌热松喝得东倒西歪,虽然只是稍微沾了一点酒,我的头也晕晕的,晚上,我们就住在了乌热松家。
  夜晚,桦树林里十分寂静,除了呼啸的风声,我们能听到的只有主人香甜的鼾声……
  
  鄂伦春民族简介
  “鄂伦春”是该民族的自称, 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他们是精骑善射的马背上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主。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现在基本实现了定居。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最能反映鄂伦春狩猎文化传统特色的主要是上面绣有或雕有各种图案的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此外,男子用手工制作的骨器、木器和铁器也很有特色。
  
  旅游小贴士
  隶属塔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塔河县管辖的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以保存完好的鄂伦春民居“仙人柱”而备受关注。
  该乡位于塔河县境东南部、东、南两面与呼玛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交通便利,可从塔河县搭乘前往此地的大巴,近一个小时车程,乡内鄂伦春人聚居,民风淳厚。境内的十八站村西呼玛河北岸二级台地上的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十八站遗址”,也很着名,值得一看。
其他文献
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谈美术馆收藏    宋玉明先生简介  1954年4月5日生于上海安亭,祖籍江苏太仓。  多年来从事美术专业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并参与组织策划艺术展览活动,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有关重要美术展览。  应邀在香港、台湾、突尼斯、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参加中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联展。出版《宋玉明画集》、《宋玉明香港深圳写生作品集》、《宋玉明水墨都市》、《宋玉明山水画集》等个人专著
期刊
在艺术圈,大多艺术家不需要介绍,仅就着装和神态气质你就能轻易认出他(她)的行当,而陆煜炜很特别,特别的是她那种让你一眼就倍觉亲切的邻家女孩气质。这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女孩以她七零人的带有理想主义影子的诗意和上海人的时尚,画出的作品令人一见如故,都市的空虚、隔膜与诱惑通过一个个几乎透明的身体、面孔与眼神弥漫在悲情与浪漫中,一切都是飘逸的、摩登迷离又镜头感十足这样一种气氛用窗户来分界再合适不过,它包含太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有用木料装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嗜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子二月花。  阿昌族,这个生活在白云深处的人
期刊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
期刊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