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物的复习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既要跟着老师,又要有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既要透彻理解知识,又要注重归纳整理;既要重视训练,又要加强反思。只有做到了这三个方面,生物的复习才能高效地落实。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的复习,在有效的时间内,如何做到高效?我从三个角度试作一回答:
一、既要跟着老师,又要有自己的学习自主性
有的同学是跟着教材走,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高考是不考的,有些内容在考的范围内,但教材的要求与高考的要求差异很大,如细胞呼吸中糖酵解、柠檬酸循環、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中的卡尔循环等,高考的要求要比教材低得多,如果一味照教材复习,而不顾老师的建议,那就会做大量的无用功。因此,上课需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认真听讲与思考。
当然,跟着老师走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老师是在针对全班同学上课和布置作业,而不是针对自己一个人的一对一辅导。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计划,自己先行一步,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对自己的存在问题的地方老师上课的时候高度集中注意力,通过老师的讲解如果还没有解决的,就在课堂上或课后立刻向老师提出来,以得到解决。对于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内容,上课时可稍作放松,让自己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复习到最后阶段,可能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自己都已是很熟悉了,此时更应该自主寻找自己学习中的“漏”与“缺”。
二、既要透彻理解知识,又要注重归纳整理
有的同学认为学生就是要背,这是对生物学习的一种误解,也是一个学习的误区。的确,学习生物需要背,有些概念、生物学事实与结论只有背下来,回答的时候才能比较准确到位。在生物的答题中,能用概念及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的,能用课本上的语言表述的,尽量不用自己临时组织的语言,这样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熟记概念术语,背会教材中一些重要知识结论。但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仅靠背记,是无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纵使你能把教材都背下来,也无法拿到高分,毕竟高考主要考查的是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高考的问题背景大多是新的,不是通过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因此复习中首先要注重明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需要记住每个时期①②③④……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理解了,记忆也就会方便得多,解题时的应用更会自如。细胞有丝裂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分裂保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的一致性,由于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这就必须保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如何才能保证染色体的数目与结构在分裂前后相同?染色体必须进行复制,并且在复制后必须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那为什么染色体要从染色质状态变为染色体状态?细丝状态的染色质要分开移到细胞两极去,不仅染色质容易断裂,会影响到影响的稳定性,而且也不容易分开,如果两根细线交织在一起,要分开显然是困难的,如果能变成粗短的状态分开就要方便得多。那为什么染色体在间期要以染色质细丝状态存在而不干脆就是螺旋状的染色体形态存在呢?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DNA无法解旋,当然也就无法进行复制了。为什么要出现纺锤体?那是因为染色体的分开需要纺锤丝的牵引,染色体本身不会产生主动性的运动。核膜核仁消失的意义何在?如果没有核膜的消失,染色体就无法进入两个细胞核中,在分裂期的过程中核仁已不再起作用,消失有利于细胞的分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不仅有DNA的复制,而且在DNA复制前后均有mRNA含量增多的现象,在进入分裂期mRNA含量不再增加,原因何在呢?mRNA是转录产生的,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产生mRNA表明细胞在为合成蛋白质作准备。DNA复制前mRNA的产生是为DNA复制过程准备酶等相关蛋白质,DNA复制后mRNA的产生是为分裂期准备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在分裂期,由于染色体已螺旋化,就不再具有解旋后复制DNA与转录RNA的条件。再如,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需要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等步骤。我们不仅要记住怎样操作的,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
三、既要重视训练,又要加强反思
应试是一种技能,技能的熟悉掌握是需要通过训练来达到的。考试的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是难以做到每题都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时候是平时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的一种熟练化自动化的应用。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知道该从哪儿入手,用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它。要做到这一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训练无疑是复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训练不是越多越好,首先是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即内容与要求要适应所在地高考考纲的要求。
以我之见,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在解题后想想试题考的是哪些知识,应该运用什么方法与思路去解答。二是想想能否改变一下试题的条件与要求,让一题变成多题?三是如果自己做错了,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最好将做错的题用一本错题分析本来作收集与整理,以避免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出同样的差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且白化的儿子,问他们再生一下白化色盲儿子的概率是多少?”本题中,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解题方法上,要求后代某种性状或基因型所占的比例,首先要知道亲代的基因型,如果题目中没有告知亲代的基因型,就只能从子代的性状来推知。根据子代白化色盲这一条件可推知该男孩父亲与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据此,分别求得,如果再生孩子,是白化(aa)的概率是1/4,是色盲儿子(XbY)的概率是1/4,因此出生一个同患两病的儿子的概率是1/4×1/4=1/16。这是解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解答此题的基础上,自己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试题的条件与要求,比如将父亲或母亲改变患者,或者再给这对夫妻增加各自双亲的表现型。也可以改变试题的要求,如问他们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多少?他们所生的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他们所生的儿子中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女儿中患病的概率是多少?等等。如果能多作此类变换与反思,那么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一定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