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虚有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原则。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却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水何澹澹”;古人画梅不画雪,却依然可以生动地呈现雪的洁白,这就是绘画中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通过最凝练的方式来刻画社会生活、抒写人类情感,更加讲究“物外之象”或“言外之意”,因此也就更加注重虚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情感的表达。
我们试比较两首《登鹳雀楼》。一首是畅当所作: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一首是王之涣所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单就写景而言,两首诗都对登上鹳雀楼后所见之景进行了描写,都极力渲染了“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广阔与雄浑。但是畅当的作品,四句都是实写,就景写景,景尽则诗意尽,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将诗歌的韵味推向无穷的想象,景虽尽,卻意犹未尽。刘熙载所说“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便是这个道理。
诗歌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表达形式,我们不能也不可在诗歌中将所有景物进行一一描摹,只有通过在实写中穿插虚写,给读者创造一方想象的天地,消解景物和现象的罗列,才能突破视野所及的范围,给诗歌增添活力和神韵。鉴于此,虚实关系也成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鉴赏常考的要点之一。
最常见的虚实关系是“虚实结合”。一般而言,在古代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事,即为“实”,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的感受得到。如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实象,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实景,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诗人通常会在一首诗歌中反映现实的状态,描摹所见的景物与环境,叙述正在经历着的喜怒哀乐的事件,而这些便构成了诗歌中实写的部分。
古代诗歌中的虚写,通常是指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了无痕迹,却可以用心灵感悟到的情、景。广义上来说,一切抽象情感的表达、一切非真实非当下场景的描写都是“虚写”。但在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鉴赏中,虚写的内容往往特指梦境、幻想、想象、回忆等。
1.梦境为虚。梦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会涉及的内容。梦是一种非常主体性的体验,它或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感觉,或是因现实处境的困窘而生发出的对未来的希冀,这些都不是当下实有的,因此构成诗歌中“虚写”的部分。如尚颜《游边》: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前三联实写战地惨状,尾联虚写梦境,梦中所见是家乡春暖花开的温馨景象。对于诗人来说,这种梦境的产生,正是由前三联所描绘的环境恶劣、战争残酷、生活艰辛的现实激发出来的。诗人虽无一句抱怨,却在实与虚的对比中,将对战争的厌恶,对故土的思念,对和平与安详的渴望强烈地表达出来。
再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阕实写诗人沧桑孤寂的现状,下阕前五句记梦,梦中作者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曾经和妻子度过甜蜜幸福时光的地方。梦境中,妻子凭窗梳妆,本以为多年未见,定会有满腔心事倾吐,然而却偏偏相顾无言。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如今并不存在。诗人将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这个梦境也变得无限凄凉。
这两首诗词中的梦境多是因诗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确确实实做梦梦到的场景。但也有诗歌里的“梦”只是借以抒发胸臆的载体,并非真的做梦。如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诗人在这个“梦”里塑造了一位“殷勤”的“以百姓心为心”的天帝形象,借此来讽刺苟且逃窜、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仿佛”二字则说明诗人并非真正做梦。
2.幻想为虚。笔者在这里将幻想特指为一种没有道理的、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想象或无根据的看法与信念。幻想的其中一种形式是营造神、鬼、仙之境,借仙境或鬼境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最有名的当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典型的游仙诗,诗的内容虽也涉及梦境,但重点描绘的则是在仙境遨游的场景,因此我们将其归入幻想一类。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神仙世界的景致,借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黑暗。
幻想的第二种形式是在诗歌中设想永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汉乐府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虚写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永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将它们作为“敢与君绝”的条件,表达出诗人对爱情强烈的忠贞。
3.想象为虚。笔者在此将想象的范围限定在“根据一定的现实条件进行推断、猜测而得到的有可能发生的情境”中,从而与上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幻想区分开来。
想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想象未来场景。诗人在诗歌中设想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境,将之与当前的情景进行对比,由此来抒发内心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虚写了未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花的场景。与此类似,杜甫《月夜》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样设想了来日与妻子相聚的场景,用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当下的孤寂与悲凉。
另一种是由此及彼,想象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明明是自己在冬至的夜晚思念着家乡,但不直接写如何思家,而是虚写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明明思念对方,却不直说自己的思念,而是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写法又称“对写法”。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是典型代表。这种写法,正如后世评论家所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可以使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而又深沉感人。
类似的还有想象对方的状态。如杜甫《月圆》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想象此刻故乡桂花的开放;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后二句“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想象所怀之人于空山之中“幽人无眠”的情形;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写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由此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
4.回忆为虚。诗人在描写当下的情景时,时常会插入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借助今昔对比来表达情志。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都是虚写回忆,记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吴的往事,极力渲染了当年衣锦还乡、国家富强的繁盛景象,从而与当下所处时代的萧条冷清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样的,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都回忆了故国的往昔与繁盛,与当前无限凄凉的实景构成强烈对比,凸显现实的悲哀。
除此之外,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虚实关系,即“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是在实景描摹之外,另外构建一个虚景,虚实两种场景并行存在,而“化虚为实”则是将“虚”以“实物”形式進行表达,比如将抽象的情感通过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具象化,借具体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和无法排遣。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都是如此。
另有一种“化虚为实”是将音乐、声音等无具体形态可描绘的事物具象化,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比作“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玉碎”“凤凰叫”来表现李凭演奏的箜篌曲的动人,用芙蓉与香兰都因听了此曲而感动得落泪或欣笑,侧面表达了箜篌曲的力量。
与“化虚为实”相对,还有“化实为虚”。范晞文《对床夜话》引《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这种虚实关系的典型代表便是秦观《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说梦似飞花、愁如雨,反而说飞花如梦、雨如愁,更增一层妙韵。
诗歌贵在虚实之间:过实难免有罗列堆砌之弊,给人滞涩呆板、沉沉死气之感;过虚则失去真实性、可信性,给人缥缈无根、空洞无物之感。只有有虚有实、虚实相互配合,才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创造一个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我们试比较两首《登鹳雀楼》。一首是畅当所作: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一首是王之涣所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单就写景而言,两首诗都对登上鹳雀楼后所见之景进行了描写,都极力渲染了“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广阔与雄浑。但是畅当的作品,四句都是实写,就景写景,景尽则诗意尽,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将诗歌的韵味推向无穷的想象,景虽尽,卻意犹未尽。刘熙载所说“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便是这个道理。
诗歌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表达形式,我们不能也不可在诗歌中将所有景物进行一一描摹,只有通过在实写中穿插虚写,给读者创造一方想象的天地,消解景物和现象的罗列,才能突破视野所及的范围,给诗歌增添活力和神韵。鉴于此,虚实关系也成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鉴赏常考的要点之一。
最常见的虚实关系是“虚实结合”。一般而言,在古代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事,即为“实”,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的感受得到。如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实象,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实景,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诗人通常会在一首诗歌中反映现实的状态,描摹所见的景物与环境,叙述正在经历着的喜怒哀乐的事件,而这些便构成了诗歌中实写的部分。
古代诗歌中的虚写,通常是指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了无痕迹,却可以用心灵感悟到的情、景。广义上来说,一切抽象情感的表达、一切非真实非当下场景的描写都是“虚写”。但在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鉴赏中,虚写的内容往往特指梦境、幻想、想象、回忆等。
1.梦境为虚。梦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会涉及的内容。梦是一种非常主体性的体验,它或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感觉,或是因现实处境的困窘而生发出的对未来的希冀,这些都不是当下实有的,因此构成诗歌中“虚写”的部分。如尚颜《游边》: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前三联实写战地惨状,尾联虚写梦境,梦中所见是家乡春暖花开的温馨景象。对于诗人来说,这种梦境的产生,正是由前三联所描绘的环境恶劣、战争残酷、生活艰辛的现实激发出来的。诗人虽无一句抱怨,却在实与虚的对比中,将对战争的厌恶,对故土的思念,对和平与安详的渴望强烈地表达出来。
再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阕实写诗人沧桑孤寂的现状,下阕前五句记梦,梦中作者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曾经和妻子度过甜蜜幸福时光的地方。梦境中,妻子凭窗梳妆,本以为多年未见,定会有满腔心事倾吐,然而却偏偏相顾无言。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如今并不存在。诗人将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这个梦境也变得无限凄凉。
这两首诗词中的梦境多是因诗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确确实实做梦梦到的场景。但也有诗歌里的“梦”只是借以抒发胸臆的载体,并非真的做梦。如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诗人在这个“梦”里塑造了一位“殷勤”的“以百姓心为心”的天帝形象,借此来讽刺苟且逃窜、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仿佛”二字则说明诗人并非真正做梦。
2.幻想为虚。笔者在这里将幻想特指为一种没有道理的、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想象或无根据的看法与信念。幻想的其中一种形式是营造神、鬼、仙之境,借仙境或鬼境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最有名的当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典型的游仙诗,诗的内容虽也涉及梦境,但重点描绘的则是在仙境遨游的场景,因此我们将其归入幻想一类。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神仙世界的景致,借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黑暗。
幻想的第二种形式是在诗歌中设想永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汉乐府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虚写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永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将它们作为“敢与君绝”的条件,表达出诗人对爱情强烈的忠贞。
3.想象为虚。笔者在此将想象的范围限定在“根据一定的现实条件进行推断、猜测而得到的有可能发生的情境”中,从而与上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幻想区分开来。
想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想象未来场景。诗人在诗歌中设想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境,将之与当前的情景进行对比,由此来抒发内心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虚写了未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花的场景。与此类似,杜甫《月夜》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样设想了来日与妻子相聚的场景,用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当下的孤寂与悲凉。
另一种是由此及彼,想象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明明是自己在冬至的夜晚思念着家乡,但不直接写如何思家,而是虚写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明明思念对方,却不直说自己的思念,而是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写法又称“对写法”。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是典型代表。这种写法,正如后世评论家所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可以使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而又深沉感人。
类似的还有想象对方的状态。如杜甫《月圆》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想象此刻故乡桂花的开放;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后二句“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想象所怀之人于空山之中“幽人无眠”的情形;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写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由此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
4.回忆为虚。诗人在描写当下的情景时,时常会插入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借助今昔对比来表达情志。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都是虚写回忆,记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吴的往事,极力渲染了当年衣锦还乡、国家富强的繁盛景象,从而与当下所处时代的萧条冷清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样的,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都回忆了故国的往昔与繁盛,与当前无限凄凉的实景构成强烈对比,凸显现实的悲哀。
除此之外,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虚实关系,即“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是在实景描摹之外,另外构建一个虚景,虚实两种场景并行存在,而“化虚为实”则是将“虚”以“实物”形式進行表达,比如将抽象的情感通过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具象化,借具体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和无法排遣。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都是如此。
另有一种“化虚为实”是将音乐、声音等无具体形态可描绘的事物具象化,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比作“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玉碎”“凤凰叫”来表现李凭演奏的箜篌曲的动人,用芙蓉与香兰都因听了此曲而感动得落泪或欣笑,侧面表达了箜篌曲的力量。
与“化虚为实”相对,还有“化实为虚”。范晞文《对床夜话》引《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这种虚实关系的典型代表便是秦观《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说梦似飞花、愁如雨,反而说飞花如梦、雨如愁,更增一层妙韵。
诗歌贵在虚实之间:过实难免有罗列堆砌之弊,给人滞涩呆板、沉沉死气之感;过虚则失去真实性、可信性,给人缥缈无根、空洞无物之感。只有有虚有实、虚实相互配合,才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创造一个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