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虚有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原则。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却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水何澹澹”;古人画梅不画雪,却依然可以生动地呈现雪的洁白,这就是绘画中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通过最凝练的方式来刻画社会生活、抒写人类情感,更加讲究“物外之象”或“言外之意”,因此也就更加注重虚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情感的表达。
  我们试比较两首《登鹳雀楼》。一首是畅当所作: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一首是王之涣所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单就写景而言,两首诗都对登上鹳雀楼后所见之景进行了描写,都极力渲染了“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广阔与雄浑。但是畅当的作品,四句都是实写,就景写景,景尽则诗意尽,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将诗歌的韵味推向无穷的想象,景虽尽,卻意犹未尽。刘熙载所说“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便是这个道理。
  诗歌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表达形式,我们不能也不可在诗歌中将所有景物进行一一描摹,只有通过在实写中穿插虚写,给读者创造一方想象的天地,消解景物和现象的罗列,才能突破视野所及的范围,给诗歌增添活力和神韵。鉴于此,虚实关系也成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鉴赏常考的要点之一。
  最常见的虚实关系是“虚实结合”。一般而言,在古代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事,即为“实”,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的感受得到。如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实象,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实景,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诗人通常会在一首诗歌中反映现实的状态,描摹所见的景物与环境,叙述正在经历着的喜怒哀乐的事件,而这些便构成了诗歌中实写的部分。
  古代诗歌中的虚写,通常是指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了无痕迹,却可以用心灵感悟到的情、景。广义上来说,一切抽象情感的表达、一切非真实非当下场景的描写都是“虚写”。但在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鉴赏中,虚写的内容往往特指梦境、幻想、想象、回忆等。
  1.梦境为虚。梦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会涉及的内容。梦是一种非常主体性的体验,它或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感觉,或是因现实处境的困窘而生发出的对未来的希冀,这些都不是当下实有的,因此构成诗歌中“虚写”的部分。如尚颜《游边》: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前三联实写战地惨状,尾联虚写梦境,梦中所见是家乡春暖花开的温馨景象。对于诗人来说,这种梦境的产生,正是由前三联所描绘的环境恶劣、战争残酷、生活艰辛的现实激发出来的。诗人虽无一句抱怨,却在实与虚的对比中,将对战争的厌恶,对故土的思念,对和平与安详的渴望强烈地表达出来。
  再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阕实写诗人沧桑孤寂的现状,下阕前五句记梦,梦中作者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曾经和妻子度过甜蜜幸福时光的地方。梦境中,妻子凭窗梳妆,本以为多年未见,定会有满腔心事倾吐,然而却偏偏相顾无言。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如今并不存在。诗人将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这个梦境也变得无限凄凉。
  这两首诗词中的梦境多是因诗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确确实实做梦梦到的场景。但也有诗歌里的“梦”只是借以抒发胸臆的载体,并非真的做梦。如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诗人在这个“梦”里塑造了一位“殷勤”的“以百姓心为心”的天帝形象,借此来讽刺苟且逃窜、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仿佛”二字则说明诗人并非真正做梦。
  2.幻想为虚。笔者在这里将幻想特指为一种没有道理的、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想象或无根据的看法与信念。幻想的其中一种形式是营造神、鬼、仙之境,借仙境或鬼境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最有名的当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典型的游仙诗,诗的内容虽也涉及梦境,但重点描绘的则是在仙境遨游的场景,因此我们将其归入幻想一类。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神仙世界的景致,借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黑暗。
  幻想的第二种形式是在诗歌中设想永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汉乐府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虚写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永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将它们作为“敢与君绝”的条件,表达出诗人对爱情强烈的忠贞。
  3.想象为虚。笔者在此将想象的范围限定在“根据一定的现实条件进行推断、猜测而得到的有可能发生的情境”中,从而与上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幻想区分开来。
  想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想象未来场景。诗人在诗歌中设想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境,将之与当前的情景进行对比,由此来抒发内心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虚写了未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花的场景。与此类似,杜甫《月夜》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样设想了来日与妻子相聚的场景,用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当下的孤寂与悲凉。
  另一种是由此及彼,想象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明明是自己在冬至的夜晚思念着家乡,但不直接写如何思家,而是虚写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明明思念对方,却不直说自己的思念,而是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写法又称“对写法”。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是典型代表。这种写法,正如后世评论家所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可以使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而又深沉感人。
  类似的还有想象对方的状态。如杜甫《月圆》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想象此刻故乡桂花的开放;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后二句“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想象所怀之人于空山之中“幽人无眠”的情形;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写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由此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
  4.回忆为虚。诗人在描写当下的情景时,时常会插入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借助今昔对比来表达情志。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都是虚写回忆,记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吴的往事,极力渲染了当年衣锦还乡、国家富强的繁盛景象,从而与当下所处时代的萧条冷清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样的,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都回忆了故国的往昔与繁盛,与当前无限凄凉的实景构成强烈对比,凸显现实的悲哀。
  除此之外,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虚实关系,即“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是在实景描摹之外,另外构建一个虚景,虚实两种场景并行存在,而“化虚为实”则是将“虚”以“实物”形式進行表达,比如将抽象的情感通过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具象化,借具体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和无法排遣。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都是如此。
  另有一种“化虚为实”是将音乐、声音等无具体形态可描绘的事物具象化,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比作“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玉碎”“凤凰叫”来表现李凭演奏的箜篌曲的动人,用芙蓉与香兰都因听了此曲而感动得落泪或欣笑,侧面表达了箜篌曲的力量。
  与“化虚为实”相对,还有“化实为虚”。范晞文《对床夜话》引《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这种虚实关系的典型代表便是秦观《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说梦似飞花、愁如雨,反而说飞花如梦、雨如愁,更增一层妙韵。
  诗歌贵在虚实之间:过实难免有罗列堆砌之弊,给人滞涩呆板、沉沉死气之感;过虚则失去真实性、可信性,给人缥缈无根、空洞无物之感。只有有虚有实、虚实相互配合,才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创造一个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补白”板块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支架之一,主要涉及:语法知识34处,占比约59.6%;修辞知识4处,占比约7.1%;文化知识19处,占比约33.3%。从随文类型看,教读课文后有43处,自读课文后有14处。“补白”板块的随文学习,可促进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一、遵循教材体例  统编教材“补白”板块的设置与编写,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于循序渐进中培养
期刊
一、融入真情,加工细节,让作文丰润起来  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失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无‘我’”,即“我”在画面之外,仅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2.“无情”,即感情平淡乏味、矫揉造作、消极低沉,实属无病呻吟;3.“无趣”,即素材陈旧、人云亦云、一眼见底。  要想升格学生的作文,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有“我”,即“我”是在画面中的,文中有“我”的情感体验以及与“我”有关的人、事、物、景;2.有情,
期刊
赏析诗歌就是欣赏分析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鉴赏者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翻译为纬,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地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文即以此法分析杜甫的《春望》一诗,抓住“望”这一“诗眼”,体会作者其时的复杂思想感情。  一、原作的翻译  春望  杜甫  国破
期刊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使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它,这就叫作代称。代称与比喻都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但代称又不同于比喻。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刻画;而代称则是将甲事物叫作乙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称代。  代称在古书中的运用范围很广,下面我们先介绍代称的一些常见方式,然后再着重介绍一种特殊的割
期刊
愚公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文章“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寓意正是通过他的形象塑造来诠释与呈现的。智叟则是人物关系设定中的最大“反派”,文章用他的大愚若智来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突出愚公的发展眼光与奋斗精神。妻子则与智叟及“杂然相许”的支持者们有不一致的表现,因而总是被后人用来与智叟、支持者们做比较。以上三个人物分别是语文课堂中文本分析的主角、一类配角与二类配角,在教
期刊
一、学生自读作品,提出疑问  师:下面开始自读作品,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学生阅读,标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在PPT上展示作品。三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哪些字词句比较难懂,请提出来。  生:“未尝征于声色”中的“征”;“诡告”的“诡”;“骂之亦可警将来 ”中的“警”。  生:“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整个句子。  生:“因实告邻翁”中的“因”字。  生:“鸭乃
期刊
一、关于《念奴娇》词牌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本是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倡女的名字。唐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句下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众乐为之罢奏。”后来,人们就用“念奴娇”作为词曲的名称,用来描述念奴之美。这是《念奴娇》的“本意”。  宋人苏轼用《念奴娇》作词牌写出“赤壁怀古”,因为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
期刊
师:同学们,在理顺文言字句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今天这堂课,我们有一个任务:请你替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回信,来反驳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在写这封信之前,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内容。除去开头、结尾的客套寒暄,这封信最主要的内容在第二段。我们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在第二段中,王安石的哪句话摆出了自己将要反驳的观点?2.他是怎样反驳的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和初中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学习任务群、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等已日渐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2020年,本刊将围绕“新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新评价”展开,来稿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导向,整合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征稿内容及要求如下:  1.本年度拟重点关注的话题包括:  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清代陈沆对曹操诗歌赞佩有加,认为“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其所著《诗比兴笺》于曹操诗仅选《短歌行》一篇,即以此篇为曹操诗作当之无愧的代表。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宋代真德秀编选曹操诗歌,就偏偏弃用此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赞同真德秀的做法,说:“魏武帝(曹操)《短歌行》全用《鹿鸣》四句,不如苏武‘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点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