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子产是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左传》中记载子产言行凡一百五十余处,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意志坚定、智慧超群、思想深刻、干练雄辩的贤相形象,他以这些特有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个人的丰功伟业,成就了郑国几十年的和平安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先驱。
[关键词]《左传》;子产;贤相
【中图分类号】H141
在《左传》众多的人物中,子产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是最为光彩照人的,他也是作者赞颂的理想政治家的典范。子产名公孙侨,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子产是郑穆公之孙,为郑国贤相,自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任相国,先后执政二十余年。子产为政之时,正是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兴兵攻伐的混乱时期,郑国夹在两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郑国国内卿族势力崛起,专横不法,争权夺利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极易趋于动荡状态。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子产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谋求国富兵强,免于被大国攻伐乃至灭亡的命运,使郑国在列强争霸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实属不易。《左传》中记载子产言行凡一百五十余处,这在《左传》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是仅见的,可见作者对子产的敬仰与崇敬,诚如近人王源所言:“《左传》载列国名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作为政治家的子产,他政治生活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三项改革措施。第一项是改革田制。子产使“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对原来的井田沟洫加以整理,以巩固井田制系统,同时又承认私田的存在,并以“伍”进行编制,加以管理和征收赋税。改革三年后,生产发展了,土地不均的现象得到了遏制。第二项是改革军赋。按“丘”(十六井,每井九百亩)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增强了郑国的军事实力。第三项改革是“铸刑书”立法。“铸刑书”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这些改革是为了缓和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不可避免要触犯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产毫不动摇,做出了“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宣示,体现出作为优秀政治家的坚定果敢与从容不迫。改革必然涉及用人问题,子产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徇一己之私情。《左传》记载:“子产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正是子产能够团结贤才的关键。子产的这种民主精神,在“不毁乡校”一事上表现得更为典型。他广开言路,给百姓以广泛议政的宽松环境,达到从善去恶、刷新政治的目的。因子产有这种开明豁达的政治家风度,所以连不轻易赞许人的孔子,也称赞子产为“君子”。除三项改革外,子产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郑国国力大增,百姓安乐。
作为思想家的子产,他对殷周以来盛行的天道观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子产认为“天道”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道”是分属不同范畴的概念。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42年)郑国遭遇大火,裨灶预先警告过子产,要子产以礼器禳火,子产不听。后来郑国果然大火,而且依裨灶说郑国还要发生大火。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发出“天道远,人道迩”的宣示,对于防火却做了充分的准备,郑国也未发生第二次大火。又如“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要求萦祭,子产不答应。他说:“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这在当时迷信氛围还比较浓厚的春秋时代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外交家的子产,极力维护郑国利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同晋、楚等大国展开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保证了郑国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郑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受到他国的尊重。如《左传》记载,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晋人借口鲁襄公之丧而不见郑伯,于是“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当晋国人前来指责时,子产答道:“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接着讲晋文公时诸侯来聘如何“宾至如归”,反衬今日“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的无礼之极,使晋国人无言以对,最终郑伯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这段对答刚柔相济,富于感染力,充分表现了子产善为辞令的才华和敢于同强权斗争的勇气。又如在平丘之会上,子产凭借高明的论说争取到郑国按较低的爵级交纳贡品的权利,切实维护了郑国的国家利益。子产能够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他丰厚的知识修养密不可分。子产“学而后入政”,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记,多才多艺,文质彬彬。
《左传》中多处记载诸侯、大夫等向子产请教的事迹,晋侯称赞他是“博物君子”。他以渊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全面的文化素养赢得各国君臣的尊重,也给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内政、外交环境。
当然,子产为政也并非没有失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子产的改革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改革缺乏彻底性,为郑国后来变乱埋下了隐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求全之毁”似没必要,毕竟瑕不掩瑜,子产仍不失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古之遗爱”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2]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杨福平,杜维夏:《郑国史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左传》;子产;贤相
【中图分类号】H141
在《左传》众多的人物中,子产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是最为光彩照人的,他也是作者赞颂的理想政治家的典范。子产名公孙侨,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子产是郑穆公之孙,为郑国贤相,自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任相国,先后执政二十余年。子产为政之时,正是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兴兵攻伐的混乱时期,郑国夹在两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郑国国内卿族势力崛起,专横不法,争权夺利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极易趋于动荡状态。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子产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谋求国富兵强,免于被大国攻伐乃至灭亡的命运,使郑国在列强争霸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实属不易。《左传》中记载子产言行凡一百五十余处,这在《左传》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是仅见的,可见作者对子产的敬仰与崇敬,诚如近人王源所言:“《左传》载列国名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作为政治家的子产,他政治生活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三项改革措施。第一项是改革田制。子产使“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对原来的井田沟洫加以整理,以巩固井田制系统,同时又承认私田的存在,并以“伍”进行编制,加以管理和征收赋税。改革三年后,生产发展了,土地不均的现象得到了遏制。第二项是改革军赋。按“丘”(十六井,每井九百亩)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增强了郑国的军事实力。第三项改革是“铸刑书”立法。“铸刑书”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这些改革是为了缓和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不可避免要触犯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产毫不动摇,做出了“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宣示,体现出作为优秀政治家的坚定果敢与从容不迫。改革必然涉及用人问题,子产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徇一己之私情。《左传》记载:“子产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正是子产能够团结贤才的关键。子产的这种民主精神,在“不毁乡校”一事上表现得更为典型。他广开言路,给百姓以广泛议政的宽松环境,达到从善去恶、刷新政治的目的。因子产有这种开明豁达的政治家风度,所以连不轻易赞许人的孔子,也称赞子产为“君子”。除三项改革外,子产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郑国国力大增,百姓安乐。
作为思想家的子产,他对殷周以来盛行的天道观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子产认为“天道”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道”是分属不同范畴的概念。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42年)郑国遭遇大火,裨灶预先警告过子产,要子产以礼器禳火,子产不听。后来郑国果然大火,而且依裨灶说郑国还要发生大火。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发出“天道远,人道迩”的宣示,对于防火却做了充分的准备,郑国也未发生第二次大火。又如“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要求萦祭,子产不答应。他说:“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这在当时迷信氛围还比较浓厚的春秋时代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外交家的子产,极力维护郑国利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同晋、楚等大国展开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保证了郑国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郑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受到他国的尊重。如《左传》记载,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晋人借口鲁襄公之丧而不见郑伯,于是“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当晋国人前来指责时,子产答道:“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接着讲晋文公时诸侯来聘如何“宾至如归”,反衬今日“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的无礼之极,使晋国人无言以对,最终郑伯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这段对答刚柔相济,富于感染力,充分表现了子产善为辞令的才华和敢于同强权斗争的勇气。又如在平丘之会上,子产凭借高明的论说争取到郑国按较低的爵级交纳贡品的权利,切实维护了郑国的国家利益。子产能够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他丰厚的知识修养密不可分。子产“学而后入政”,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记,多才多艺,文质彬彬。
《左传》中多处记载诸侯、大夫等向子产请教的事迹,晋侯称赞他是“博物君子”。他以渊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全面的文化素养赢得各国君臣的尊重,也给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内政、外交环境。
当然,子产为政也并非没有失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子产的改革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改革缺乏彻底性,为郑国后来变乱埋下了隐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求全之毁”似没必要,毕竟瑕不掩瑜,子产仍不失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古之遗爱”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2]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杨福平,杜维夏:《郑国史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