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特征分析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引起国内教学与评价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主题形式呈现,观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有效信息和发展立体思维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考中曾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部分被重视则是近几年的事情。笔者结合多地近五年中考试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呈现形式、材料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并归纳其显著特征。
  一、材料呈现形式趋于一致,图文结合成为焦点
  材料组合呈现是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的形式特征之一。一般来说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集中排列材料;二是在测试题目中穿插材料。单篇现代文阅读中的链接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二种呈现方式相吻合,可以看作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雏形。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后依然存在与链接材料混同的情况。例如,2016年北京卷就是以这种方式形成跨越文本与题目的非连续性文本。而各种材料随机组合、分界不清,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出现之初的特征。除此之外,非连续性文本在呈现形式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材料标注形式趋同
  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标注多以“材料一”的形式呈现。笔者对2019年样本卷中的材料进行比较发现,除沈阳卷和重庆B卷外,其余所有中考卷中的材料都以“材料一”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了标注和编排。重庆B卷以“链接材料1”的形式接续在连续性文本之后。沈阳卷则以“权威发布”“城市声音”等概括性的短语对材料进行标注。
  2.图文结合成为主流方式
  非连续性文本更倾向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材料。图表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五年样本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见图1),大部分地区倾向于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呈现材料。但是命题人并没有被图表形式限制,而是出于对非连续文本各材料间关系的理解进行了有机组合。例如,2015年南京卷引入了丰子恺的漫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一句的理解。
  3.“假图表”现象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的中考试题在图表的运用中出现了“假图表”的情况。由于《课标》的强调,很多测试材料都注重对图表的引入,但有些图表仅仅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别于包含丰富信息的“真图表”的。“假图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对材料产生形象化的联想,但是并没有切实考查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其作用有限。要改变这种现状,对图表内容的考查需要加强。
  二、材料内容多样但文体单一,材料内部逻辑得到关注
  非连续性文本往往与说明文紧密相关,选文具有时代性和生活色彩。2019年中考语文卷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内容来源于报纸、杂志、学术专著、文选、网络文章等多种文献,符合《课标》第四学段所提倡的“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2]。选文内容观照现实生活,紧跟时事热点,关注科学动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为学生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阅读提供了大容量的基础,真正与现实中的阅读接轨。材料的文体和内部逻辑关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说明性文体占主导,其他文体略有观照
  近年的中考试题中,绝大多数非连续性文本都以说明性的文段为测试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学性和议论性的文本排除在外。这与PISA和《课标》的导向性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何种文体都可能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样态出现。2019年四川省乐山卷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把散文片段融入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中。
  鸬鹚(节选)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以文学类文本组织测试材料,是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的一种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测试内容的范围。
  2.“平行”逻辑占主体,“补充”和“对立”逻辑式微
  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内部来看,主要呈现逻辑思维上的平行、对立和补充三种关系。所谓“平行”指的是材料之间在表述内容与主题上呈现相近关系,而“对立”则是指材料之间或内部存在矛盾关系,“补充”是指材料之间或内部存在解释说明和发展递进的关系。依照以上三种关系,笔者对2019年样本卷测试材料间的逻辑思维关系做出如下统计: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材料间平行关系占主要地位,其次是补充关系,最后是对立关系。除了材料之间存在逻辑思维关系外,一则材料的内部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例如2019年宁波卷的材料一,其内部之间就形成了补充的逻辑思维关系。
  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会影响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平行关系的材料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补充关系能够让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产生递进式的认识;对立关系的材料则会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2019年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来看,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虽然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但是平行关系仍占据主导地位。补充关系虽然得到一定观照,但仍然式微。对立关系只在安徽省的中考试题中出现,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材料的选择搭配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标》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课标》更关注对学生思维宽度和深度的培养,反映在非连續性文本上就要更多地选用逻辑关系矛盾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够命制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的题目,学生才能以此为抓手生发出思维的火花。   三、题目命制与国际测试接轨,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测试内容,PISA的相关文件和《课标》中都有相关论述。PISA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为了测试阅读素养,考查学生“检索特定信息、说明中心思想、解释主题以及反思它的内容和要点”[4]的能力,《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三学段“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5]。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丰富多样,“所以能够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提炼信息的能力、判断与评价观点的能力、推测发展趋势的能力等”[6]。基于以上内容和对样本卷试题的分析,笔者概括出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特点如下。
  1.考查学生提取、比较、概括信息的能力
  《课标》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7]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来说,兼顾多则材料提取信息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以2019年福州卷第18题为例: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福州卷在选项设置上兼顾了三则材料的内容。考生需要贯通材料全面提取信息,对其进行整体阅读,具有导向作用。
  比较信息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重点之一。指向同一主题的不同材料,其内在联系能够激发考生对材料内容的联想与结合,进而自觉地进行比较。例如,2017年大连卷第17题“材料三的内容验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就是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符合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的材料特征,具有命题的独特性。
  概括共同信息是另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对非连续性文本主题有深刻的理解是检验阅读目的达成的重要标准。概括信息需要考生提取信息并比较,找出异同点,再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是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例如2019年北京卷第18题,考生在对三则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比较、概括后方能得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的结论。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的命题把握住了不同文本的特征,引导学生向同一阅读目标整合文本信息,符合有特色、高层次的考查标准。
  2.关注学生概括图表信息的能力
  图表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图表的考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对图表的分析不仅照应了PISA和《课标》对于图表信息的重视,而且符合当下信息时代的阅读特点,已然成为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2019年贵州省遵义卷第10题简明扼要地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能力,这种考查方式较为直接。北京卷第16题则要求学生看完统计图后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题目更具限定性和指向性。2017年宁波卷第11题则创新性地把图表内容放到题干中,要求学生为文中相应部分选择合适的插图,这也是考查读图能力的一种新方式。总之,各样本卷能够真实地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符合《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中图表的重视。从命题趋势来看,概括图表信息题还将持续“发热”。
  3.指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中科技科普类主题在文本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艰奥生涩的科学原理往往需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展现其现实价值。能否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原理去解读文本,也是检验考生是否真正“读懂”的重要途径。例如2017年宁波卷第13题,要求学生结合“理性思维”的科学知识,对《范进中举》教学片段中“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进行分析。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间的关系往往不全是并列和同质的,也包含着总—分式和原理—实例式。这种材料内容和命题方式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原理性信息的把握情况,引导学生真实思考、面向实际。
  非连续性文本相较于单篇文本而言,更加关注学生对多文本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洞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是非連续性文本较为关注的考查内容,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与解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最终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应具备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40.
  [2][3][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22,15-16,15.
  [4]亓永平.PISA:全球性学生素质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60.
  [6]陈同友.中考非连续性文本呈现形式基本类型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05):7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栏目编辑:葛  杰  杜春阳)
其他文献
平时作文,未必要全批全改,尽量不要精批细改,甚至不一定要改。语文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煞费苦心地把自己锻造成批改作文的机器。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教师也要从批改方式上找找原因。  “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一些学生视为苦事,因为怕写,难写好;一些语文教师也视为苦事,因为要批改,很伤神。我特别理解这些教师的苦衷,写作非一日之功,学生作文水准不高、辅导见效慢,教师不但很难等到“好作文”,甚至也不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江苏文学大省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说,这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比如作家的公众影响力和作家间的代际传递,比如文学政策和文学制度,比如文学教育和民众的审美素养,等等。其中,江苏作家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数,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以短篇小说为例,鲁迅文学奖至今已颁七届。除了第一届六篇,第三届四篇,其余均为五篇,共三十五篇。江苏省除
期刊
近年来,温州中考语文卷(以下简称“温州卷”)以其先进的理念、厚重的内涵、科学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广受好评。出于新旧教材过渡的考虑,2019年温州卷并未刻意在形式上做突破和创新,全卷看似平实,但紧扣统编教材,同时吸收内化了先进的测评理念,研析这套试卷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统编时代的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较以往,统编教材的
期刊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
期刊
园林之美,妙不可言。然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对园林之美存在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难点,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并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园林鉴赏方法,自主游览鉴赏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园林,开展审美性的园林鉴赏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做出具体的写作指导,以突破学生在描绘园林的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
期刊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材加入了10条批注。一条条批注可以说是教材编者给我们学习课文设置的一个个抓手,笔者在参加某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妙运用教材批注,引领学生在文本深处畅游,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运用教材批注,彰显自主阅读特色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后,笔者这样小结:  刚才大家在概括内容时有一句话十分重要,它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中学生在60分钟时间里写出一篇出彩的作文实属不易。如果说审题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构思就是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在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整体设计和构想,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预想思路。“角度”是撇不开的话题,它是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表情说理的“出发点”。角度
期刊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昨天我们预习了《卖油翁》,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  3.再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落实生字词读音,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二、读通文意  1.重点字词释义。  投影呈现课文,学生依次解释加点字词,老师纠正、强调。  2.复述课文。  投影呈现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