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聋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工作经验总结概括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同时,从心理补偿教育的角度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补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6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中蓬勃开展,在特殊儿童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注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听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很大的重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由于听障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聋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认为聋生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自卑、多疑、孤僻、任性等不健康心理,平时处事缺乏毅力和恒心,也缺乏合作精神,遇事易冲动,情绪急躁等等。因此重视聋生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矫治聋生的心理疾病,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聋生回归社会主流的适应能力,是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有很多方面,而针对可能导致听障学生不良心理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补偿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如对听障学生进行爱心、自信、自尊心补偿等。
二、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表现
导致聋生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并且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有诸多的表现。
1、自身原因。聋生由于听觉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上的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感知方面喪失了对世界的听觉感性材料,使得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低,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听觉障碍影响了儿童的发音器官发挥相应的作用,使得他们存在着语言缺陷,与人交流困难,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理性认识的发展水平比一般普通学生低。此外,还对听障儿童情感意志、社会适应、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听障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如:表现出抑郁、冷漠、焦虑、自卑、自私、孤僻、多疑、敌对、偏执、自闭等心理障碍,对一些社会问题或人生问题感到无助和不满等,这些不良心理倾向如果不加以疏导,会导致聋生产生不健全的心理。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由于小孩从小就有一定生理上的缺陷,做父母的往往会有一种自责的心理,对孩子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要求时,往往是有求必应,过分的保护和无原则的迁就,导致孩子骄傲自大、自私,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认为家人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倾向;或者家长对聋儿不管不顾、视而不见,甚至轻视和厌恶,这样就导致聋儿自卑、多疑,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是多余的。父母的这种行为,只会强化听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3、学校教育原因。学校及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也是导致聋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校里,教师对聋生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生理残疾,提出的教学内容远离了聋生的发展目标。如果学生难以达标或达标无望,就加以指责,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加深了聋生的挫折感。
总之,仔细分析听障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及心理特点,我们总结出聋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有:多疑、逆反和嫉妒、自卑、抑郁与孤僻、倔强与放纵、猜疑戒备、易于别人发生矛盾等。
三、心理补偿教育
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他们的心理补偿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和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1、爱心补偿
由于聋生听觉、言语方面存在缺陷,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也相对变少,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封闭,此外,多疑是聋哑学生常见的个性心理,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不仅会严重影响聋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造成聋生畸形、病态的心理现象,因此,他们是极其需要父母、老师和社会成员的关爱的。作为家长,应该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听障儿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总之,应该让听障学生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爱,从中得到情感上的补偿。
2、自信心补偿
有很多聋生表现出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在考虑到个人前途的时候。当他们具备某种能力,而没有机会像普通学生一样升学、就业时,会因为自己有听力残疾而苦闷,从而失去学习、生活兴趣。因此,家长、老师应该对听障儿童进行自信心补偿,从心理、行为、环境各方面为聋生创设支持性的气氛,及时对他们的成就进行鼓励,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在学习活动各方面对他们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聋生个体间自信心缺损差异很大。因此,在对聋生进行自信心补偿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他们个体间存在的自信心差异,这样有利于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获得,最终克服自卑情绪。
3、自尊心补偿
对聋生进行自尊心补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们由于具有一定的缺陷,使得其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而且日常生活大多由家长包办,很少有独立做事的机会,逐渐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缺乏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而自尊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人格健康的核心内容。对听障学生进行自尊心补偿,可以培养听障学生的自尊、自立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最终可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为家庭、社会做一些贡献。
总之,在聋校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只要我们正确了解听障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重视对他们的心理补偿教育和指导,相信他们会像健听儿童一样在社会大家庭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
[2]祖艳霞.倾注真爱—关注聋生的情感发展[J].中国西部教育.2010,5:14
[3]张丙淑.浅谈聋生心理补偿教育[J].教育研究.2009,02.
[4]马婷婷.精准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额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9,10.
[5]王良秋.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补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6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中蓬勃开展,在特殊儿童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注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听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很大的重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由于听障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聋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认为聋生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自卑、多疑、孤僻、任性等不健康心理,平时处事缺乏毅力和恒心,也缺乏合作精神,遇事易冲动,情绪急躁等等。因此重视聋生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矫治聋生的心理疾病,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聋生回归社会主流的适应能力,是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有很多方面,而针对可能导致听障学生不良心理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补偿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如对听障学生进行爱心、自信、自尊心补偿等。
二、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表现
导致聋生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并且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有诸多的表现。
1、自身原因。聋生由于听觉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上的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感知方面喪失了对世界的听觉感性材料,使得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低,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听觉障碍影响了儿童的发音器官发挥相应的作用,使得他们存在着语言缺陷,与人交流困难,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理性认识的发展水平比一般普通学生低。此外,还对听障儿童情感意志、社会适应、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听障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如:表现出抑郁、冷漠、焦虑、自卑、自私、孤僻、多疑、敌对、偏执、自闭等心理障碍,对一些社会问题或人生问题感到无助和不满等,这些不良心理倾向如果不加以疏导,会导致聋生产生不健全的心理。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由于小孩从小就有一定生理上的缺陷,做父母的往往会有一种自责的心理,对孩子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要求时,往往是有求必应,过分的保护和无原则的迁就,导致孩子骄傲自大、自私,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认为家人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倾向;或者家长对聋儿不管不顾、视而不见,甚至轻视和厌恶,这样就导致聋儿自卑、多疑,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是多余的。父母的这种行为,只会强化听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3、学校教育原因。学校及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也是导致聋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校里,教师对聋生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生理残疾,提出的教学内容远离了聋生的发展目标。如果学生难以达标或达标无望,就加以指责,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加深了聋生的挫折感。
总之,仔细分析听障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及心理特点,我们总结出聋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有:多疑、逆反和嫉妒、自卑、抑郁与孤僻、倔强与放纵、猜疑戒备、易于别人发生矛盾等。
三、心理补偿教育
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他们的心理补偿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和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1、爱心补偿
由于聋生听觉、言语方面存在缺陷,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也相对变少,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封闭,此外,多疑是聋哑学生常见的个性心理,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不仅会严重影响聋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造成聋生畸形、病态的心理现象,因此,他们是极其需要父母、老师和社会成员的关爱的。作为家长,应该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听障儿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总之,应该让听障学生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爱,从中得到情感上的补偿。
2、自信心补偿
有很多聋生表现出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在考虑到个人前途的时候。当他们具备某种能力,而没有机会像普通学生一样升学、就业时,会因为自己有听力残疾而苦闷,从而失去学习、生活兴趣。因此,家长、老师应该对听障儿童进行自信心补偿,从心理、行为、环境各方面为聋生创设支持性的气氛,及时对他们的成就进行鼓励,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在学习活动各方面对他们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聋生个体间自信心缺损差异很大。因此,在对聋生进行自信心补偿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他们个体间存在的自信心差异,这样有利于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获得,最终克服自卑情绪。
3、自尊心补偿
对聋生进行自尊心补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们由于具有一定的缺陷,使得其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而且日常生活大多由家长包办,很少有独立做事的机会,逐渐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缺乏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而自尊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人格健康的核心内容。对听障学生进行自尊心补偿,可以培养听障学生的自尊、自立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最终可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为家庭、社会做一些贡献。
总之,在聋校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只要我们正确了解听障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重视对他们的心理补偿教育和指导,相信他们会像健听儿童一样在社会大家庭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
[2]祖艳霞.倾注真爱—关注聋生的情感发展[J].中国西部教育.2010,5:14
[3]张丙淑.浅谈聋生心理补偿教育[J].教育研究.2009,02.
[4]马婷婷.精准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额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9,10.
[5]王良秋.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研究[J].文教资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