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的主张自古有之,孔子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正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作用。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记得这种教学方式刚引入课堂时,也许是新鲜的缘故,学生们参与得异常激烈,大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整个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于有些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 有时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会忽略了教师自己的主导性,如果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使之在讨论中自主得出答案。那么,教师就充当了旁观者,没有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造成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教学目标无法“堂堂清”。 因为小组的合作技能缺乏指导,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在小组活动中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甚至与同学发生争执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从而严重影响了小组的合作效率。
思考后,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颇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误入藕花深处”的感慨。是就此罢手,回归驾轻就熟的老路,还是像鲁迅老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去继续摸索,闯出一条路呢?没有过多的迟疑,我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再次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商对策。我静心反思有了自己以下的体会:
1.“培”,是指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培训。首先,我引用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我付高薪给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远超日光之下任何其他能力”,由此告诉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着重训练了学生课堂讨论中的“听”、“说”技能。如“听”,要求他们一要专心倾听别人说话,不可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如要打断,需等待合适的机会;二要听出别人话中的要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可做“应声虫”。再如“说”,强调声音要响亮,条理要清楚,说话要简练,要有的放矢等。这样,就可为学生间的良好合作打好基础。
2.“调”,是指调整备课策略。合作学习的运用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却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是解决小组成员共同关心、却无力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的问题。
(1)认真研究教材。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多方查询资料,真正通过与作者、课文的亲密接触,走进课文,深切领会课文的价值取向,从主题、结构、语言层面等方面去读透课文。
(2)仔细了解学情。摸清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等,再次深入阅读课文,预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提升的学习技能、需要体验的情感等。
(3)师生协作。备每篇课文前,预先安排2~3名学优生合作预习,找出共同关心却无法解决的问题反馈给笔者。然后根据这些准备,精心设计好课堂合作讨论的话题,每节课以1~2个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如教学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环节:一是自主找出好笑的故事情节,再讨论好笑的原因,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之一的童话特点:夸张与想象;二是在结尾处猜测孩子的年龄及作者用孩子揭穿骗局的目的,这是让学生去体验情感并把握难点,即文章主旨。如此备课后,我对教材的理解更加全面,在合作学习的指导中也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3.“变”,是指变更小组组合方式。组建小组前,先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摸底排查,包括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水平、家庭背景、才能倾向等。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搭配,每组由4~6人组成,以尽量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最后,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确定一个“组织者”,负责组内分配讨论的任务;一个“记录者”,负责记载问题讨论的结果;一个“汇报者”,负责汇报合作成果……总之,人人有事做,缺谁都不行,以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培养相互友爱、民主平等的精神。
4.“活”,是指教师自己要灵活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讨论前,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他们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再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注释,讨论为何会产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情。教师的角色也是灵活的,展现时,教师是“倾听者”;反馈时,教师是“鼓励者”。
通过以上尝试,我不仅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而且课堂气氛依然热烈,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日益浓厚。
三、欲穷千里目
经过近不断的实践,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主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的确颇有帮助,但想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如今的课文给了语文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再也不能把教材奉若圣经,把教参视作标准,而应该是从不同角度走进课文,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再借鉴教参提供的他人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会出现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局面。
其次,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因其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讨论和研究问题。如上《黄河颂》,即可借助画面、音乐,让学生理解到诗中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坚强意志,从而顺利完成对课文主题的讨论。
再次,要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应对他们特别关注,制定好一个长期的补差计划,多给这部分学生一些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扩大合作的领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扩大到预习和课后扩展中去。如文言文的预习,就可以安排小组进行预习,一则巩固已有知识,二则可以疏通语句,提高课堂效率。再如,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但要注意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以保证实效。当然,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有效,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还需留待以后的教学中去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大有益处。这条教学路上纵有坎坷荆棘,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了语文更有语文的味道,我将和各位同仁一道不懈地追求下去!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记得这种教学方式刚引入课堂时,也许是新鲜的缘故,学生们参与得异常激烈,大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整个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于有些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 有时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会忽略了教师自己的主导性,如果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使之在讨论中自主得出答案。那么,教师就充当了旁观者,没有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造成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教学目标无法“堂堂清”。 因为小组的合作技能缺乏指导,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在小组活动中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甚至与同学发生争执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从而严重影响了小组的合作效率。
思考后,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颇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误入藕花深处”的感慨。是就此罢手,回归驾轻就熟的老路,还是像鲁迅老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去继续摸索,闯出一条路呢?没有过多的迟疑,我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再次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商对策。我静心反思有了自己以下的体会:
1.“培”,是指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培训。首先,我引用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我付高薪给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远超日光之下任何其他能力”,由此告诉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着重训练了学生课堂讨论中的“听”、“说”技能。如“听”,要求他们一要专心倾听别人说话,不可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如要打断,需等待合适的机会;二要听出别人话中的要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可做“应声虫”。再如“说”,强调声音要响亮,条理要清楚,说话要简练,要有的放矢等。这样,就可为学生间的良好合作打好基础。
2.“调”,是指调整备课策略。合作学习的运用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却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是解决小组成员共同关心、却无力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的问题。
(1)认真研究教材。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多方查询资料,真正通过与作者、课文的亲密接触,走进课文,深切领会课文的价值取向,从主题、结构、语言层面等方面去读透课文。
(2)仔细了解学情。摸清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等,再次深入阅读课文,预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提升的学习技能、需要体验的情感等。
(3)师生协作。备每篇课文前,预先安排2~3名学优生合作预习,找出共同关心却无法解决的问题反馈给笔者。然后根据这些准备,精心设计好课堂合作讨论的话题,每节课以1~2个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如教学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环节:一是自主找出好笑的故事情节,再讨论好笑的原因,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之一的童话特点:夸张与想象;二是在结尾处猜测孩子的年龄及作者用孩子揭穿骗局的目的,这是让学生去体验情感并把握难点,即文章主旨。如此备课后,我对教材的理解更加全面,在合作学习的指导中也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3.“变”,是指变更小组组合方式。组建小组前,先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摸底排查,包括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水平、家庭背景、才能倾向等。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搭配,每组由4~6人组成,以尽量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最后,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确定一个“组织者”,负责组内分配讨论的任务;一个“记录者”,负责记载问题讨论的结果;一个“汇报者”,负责汇报合作成果……总之,人人有事做,缺谁都不行,以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培养相互友爱、民主平等的精神。
4.“活”,是指教师自己要灵活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讨论前,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他们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再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注释,讨论为何会产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情。教师的角色也是灵活的,展现时,教师是“倾听者”;反馈时,教师是“鼓励者”。
通过以上尝试,我不仅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而且课堂气氛依然热烈,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日益浓厚。
三、欲穷千里目
经过近不断的实践,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主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的确颇有帮助,但想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如今的课文给了语文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再也不能把教材奉若圣经,把教参视作标准,而应该是从不同角度走进课文,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再借鉴教参提供的他人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会出现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局面。
其次,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因其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讨论和研究问题。如上《黄河颂》,即可借助画面、音乐,让学生理解到诗中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坚强意志,从而顺利完成对课文主题的讨论。
再次,要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应对他们特别关注,制定好一个长期的补差计划,多给这部分学生一些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扩大合作的领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扩大到预习和课后扩展中去。如文言文的预习,就可以安排小组进行预习,一则巩固已有知识,二则可以疏通语句,提高课堂效率。再如,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但要注意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以保证实效。当然,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有效,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还需留待以后的教学中去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大有益处。这条教学路上纵有坎坷荆棘,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了语文更有语文的味道,我将和各位同仁一道不懈地追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