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佩饰文化及所折射的楚文化内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涵丰富、标新立异、顽强不屈、浪漫自由等特性,共同构成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文化价值。楚文化的内涵,可以通过佩饰文化来直观的呈现。尤其是在楚地这样一个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地方更是如此,佩饰文化往往就是对楚文化的折射,而《楚辞》就是最好的证明,它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透过《楚辞》中所反映的楚人佩饰的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寻绎出佩饰文化所折射出的楚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楚辞》;楚文化;服饰;佩饰文化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它必定有着极为复杂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丰厚的文化土壤作为自己生根发芽的沃土。所以要探究《楚辞》风俗中佩饰文化,我们亦不能忽略对《楚辞》的诞生文化土壤,即楚国文化的把握。楚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和黄河中下游的夏文化、周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吴、越文化,以及其他同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使楚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涵。而《楚辞》作为楚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佩饰文化无疑也会受到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楚辞”是由具有鲜明楚地特色的语调、语言、名物共同构成的。“楚辞”是楚文化的一个侧面,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主旨,发扬独特风格,最终形成带有浓厚个性特色的文化类型,并传之后世。
  一、楚文化与《楚辞》
  楚文化是指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因而呈现多元融合的特点。楚文化的鲜明标志在于其奔放不羁和神秘浪漫,这是荆楚地区的先民所首创,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相比较于中原文化的中规中矩,楚文化更加自然洒脱、奔放不羁和神秘浪漫。反映在文化创造上,就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华民族文学的又一瑰宝。它集结了诸多浪漫主义诗歌的文学总集,最初由西汉人刘向辑得,东汉王逸作章句,除去战国楚人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还有添入后世的仿作。《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若屈原。一首《离骚》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楚辞”骚体正是由他所开创,与《诗经·国风》组成代表中华民族气节的“风骚”二体,为诗歌文坛之巨擘。《楚辞》生于斯长于斯,可以丰富立体地展现标新立异、顽强不屈、浪漫不羁的楚文化。而《楚辞》作为南方楚地文化的代表,它的产生同样难以脱离楚地的文化沃土。那么,当我们谈及《楚辞》风俗中的佩饰文化时,无疑也应立足于楚文化的根基而展开,以便进一步探寻楚文化的内涵。
  二、《楚辞》佩饰文化的特点及背景
  屈原的作品重视配饰,其所配之物有美玉、香花、刀剑等,佩饰是楚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配饰不仅起着装饰作用,更体现了配饰主人的性格特征与人格精神。
  (一)佩美玉
  在《楚辞》中,几乎每个神灵都会以玉为佩饰,就连屈原自己往往也是玉不离身。在《涉江》中屈原自称“被明月兮佩宝璐”,这里的“宝璐”即为美玉。玉在《楚辞》文本的不同地方出现,足以证明玉是作为衣服的佩饰而存在的。
  玉在楚人心目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人们佩玉不止是喜爱其莹润的色泽和光滑的质感,”,这与“巫”也有一定的关联,楚人相信玉是神物,因而穿衣佩玉也就成了一种保护自己免受灾难的手段。另外,玉是君子比德之物,人们除了看中它的装饰作用外,更看中的是赋予它的人格化的含义。玉是崇高、美好、纯洁之德行的象征,玉之美与玉之德就紧密相连在一起。《楚辞》中所反映的楚神灵、巫者或是诗人在衣服上佩玉的行为无疑也是其美好德行的象征。
  (二)佩香草
  谈及《楚辭》必言其“香草美人”之传统,屈赋中有大量以香草为佩饰的描写,几乎达到了无香花芳草难成篇的程度。如此众多的香花芳草聚集于《楚辞》,这与《楚辞》的生成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首先是楚国的地理环境。楚地盛产香花芳草,而且香草有防虫防瘴功用。所以《楚辞》服饰以香花香草作配饰,不仅是为了比喻纯洁高尚的品质,还与楚人的生活环境有关。其次是芳草自身的药用价值和芳香功能。另外,这些香花芳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香气,佩戴在身上可谓是香气宜人,还且还能显示出君子的温文尔雅。再次是巫祭之风的盛行和楚人的巫术思维方式。楚人自古就有“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佩戴香草,是楚人浓厚巫术意识的一种反映。不仅可以给人增添外表的美丽,而且还可以使人的思想道德与品格修养得到提升。
  (三)配刀剑
  古时候,人们佩戴刀剑,既是装饰,也用以自卫。如《九歌·东皇太一》曰:“抚长剑兮玉饵”等。除刀剑外,《楚辞》还写了一些其他的武器类配饰,如《九章·东君》中写道:“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就是弓箭类武器。楚人喜爱穿佩剑是崇尚武力,而且便于作战。楚人喜爱将刀剑作为配饰,就是源于尚武的习俗,这种以刀剑为配饰的习惯对后世影响颇深。
  楚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对《楚辞》服饰中的各种配饰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楚辞》佩饰文化形成的背景。
  三、《楚辞》配饰文化的内涵
  我们了解《楚辞》佩饰文化形成的背景,有助于理解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楚地特有的风俗为《楚辞》服饰文化的形成,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崇尚奢华
  楚人的享乐意识很强,他们信奉“生则厚养,死则厚葬”,因而不仅楚服饰尚华丽,楚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以奢华为特征。
  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讲: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追溯祖先,他觉得自己的出身如此不凡,对生命寄予了厚望,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都具有这种思想,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生命,并且觉得自己有权利、有资格享用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比如丝绸,比如美玉。因而崇尚华丽的服饰,便是楚人强烈生命意识的体现。然而也正是这种生命意识,让楚人对国家、对民族有着更多的使命感。   (二)“香草美人”与君臣意识
  《楚辞》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香花异草的世界,书中写到的花草繁多,美丽纷呈。屈原以香花香草来表达自己的清洁气质与高尚品格,这与传统的香草美人所传达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表情达意,而是包含了诗人独特的情感、经历、品格和理想。屈原写花草,就是为了彰显他心目中美好的事物,并表达他不合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屈原“花草意象”的象征体系中,除香花香草外,还有一个体系是以臭草、萧艾来比喻恶人奸佞,或君子变节。如屈原在《离骚》感叹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香草变质为臭草,屈原以这种象征意义的方式来抒发“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无奈之情。
  至于美人意象,《离骚》中有“恐美人之迟暮”一句,王逸认为“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洪兴祖补注云:“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这段话说的很全面,几乎涵盖了屈原对美人意象的全部界定。此处的“美人”可以理解为楚怀王。所以说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是为了表达心志,寄寓美政理想。
  (三)独特的人格魅力
  《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后代拟骚之作或凭吊屈原的诗作也极多。这不仅是因为《楚辞》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主要原因是其中显示了崇尚浪漫气质与自由精神和屈原及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屈原的作品中,充斥著遨游天际的飞龙、凤鸟,神采飞扬、行踪无定的众神,美轮美奂的宏伟宫殿,馨香馥郁的奇花异草。这些虚幻的意象不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莫测又非同寻常的《楚辞》世界,还充分显示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艺术气质。楚服饰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都突破了礼制,表明了楚人摆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愿望。屈原具有高尚的品格,在世人皆醉我独醒时,他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选择妥协,在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遭到践踏时,他宁可选择死亡。他的人格光辉之处就在于他能保持独立清醒的思想、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并能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仰。屈原用生命来祭奠理想,这也正是他人格的伟大之处。
  总之,《楚辞》配饰独特的文化内涵既离不开楚地特有的环境、风俗,也离不开屈原和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结语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的反映。而佩饰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也是楚人生产生活的记录和理想愿望的反映。楚文化中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诡谲浪漫的自由天性、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都在《楚辞》的佩饰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丰富的意象层次,为我们了解楚文化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所以,对楚辞风俗中所反映出的佩饰文化的关注,无疑也是我们透彻了解楚人的一个良径。
  参考文献:
  [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汉·王逸:《楚辞章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杨雯.《楚辞》风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4]张璐.《楚辞》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5]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北传统民居影响当代室内设计教育的必然性,概括阐述东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元素和功能要求以及装饰艺术对当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东北民居风格的应用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并加以体现,以求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功能要求;布局形
期刊
【摘要】:社会生活中,市民再不断地社会互动体验中调试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形象。本文探讨的是人际传播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再社会化和影响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其中人际传播主要包括市民间传播和市民与外地主体间的传播,他们在多种文化的渗透交织下,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  【关键词】: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身份调试  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革新。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也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欣赏价值,有关其继承与发展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关注与研究。本文以泰安文化产业项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研究其中所运用传统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融合演绎,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封禅大典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要】:自然科学著作翻译,是蒙古文翻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蒙古族翻译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主要写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自然科学著作蒙文翻译,分三个时间段写,“十七年”间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文革”时期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新时期”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关键词】: 汉文;自然科学著作;蒙译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提出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期刊
【摘要】:广西容县自良镇同江村明清时期建有十九法官庙,容、藤、平、岑等地群众慕名来拜,文革后十九法官信仰式微。本文立足田野调查,探其兴衰之由。  【关键词】:十九法官;信仰;兴衰  同江村位于广西玉林容县自良镇,在这座不起眼,也不著名的小山村,有一位传奇的人物,名叫李义,因其排行十九,当地人称为李十九,因其得到成仙,受容县、藤县、平南、岑溪等地人们的推崇,故尊称为十九法官。明清时有庙,后被毁。如今
期刊
【摘要】:全民健身出现社会性的问题,怎样来提高国民素质和理念,通过亲身体验来针对性的改善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达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改善措施  一、全民健身的发起  1995年国家体委在全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纲要》的提出旨在大力发展我国全民族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来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这是一件关
期刊
【摘要】:中华美学精神将美与生活、艺术相接,追求审美艺术具有张力的、诗性的有机和谐。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包括真善美的整体统一,“人文“的诗性情怀以及“物我合一“的大”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美,是中华文艺之“魂魄”,一定要肩负使命,继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艺术之独特魅力。  【关键词】:真善美;人文;大“和”之美;传承弘扬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内涵 
期刊
【摘要】:蓬莱千佛缸原为北沟镇北林院寺院供品,现收藏于登州博物馆。蓬莱“千佛莲台”的质地为青铜。最大胸径73厘米,缸口直径54厘米,通高98厘米。其外侧共刻1000尊佛像,每50尊一行,每行20尊。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双手重叠放置于胸前,作禅定印,佛像后有背光。千佛缸目前在我国十分罕见,其文物珍稀程度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工艺美术价值,为韩国、日本等国学者惊羡,被称为“国宝”。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明确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与电影领域研究的价值定位为基础,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技术和艺术两个角度出发,针对虚拟现实游戏的应用,分别从内容类型、发布平台、游戏特征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这份研究能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虚拟现实;游戏;电影;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与电影领域研究的价值定位  1.1 、概述  虚拟现实(即Vi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意见、关心等中日同形词在日语教材中的处理方法,发现日语教材对于中日同形词的处理不够妥当,极易引起日语学习者的误用等问题,以视点为理论依据,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日语教材;问题  1 日语教材的处理方法  笔者从《综合日语》、《基础日语教程》、《新编日语》中随机选了几个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中日同形词,试对教科书对于中日同形词的意义与用法的阐释做一些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