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典诗词中的“空白”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内质,培育人的审美能力。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白”艺术更是有着无尽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诗词“空白”艺术的欣赏:对话中的“空白”;用典中的“空白”;列锦中的“空白”;互文中的“空白”;“对写法”中的“空白”。
  关键词:古典诗词 空白艺术 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架,是德、智、美的圣洁殿堂。而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姿,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作品,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例如20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美政”理想,浑厚的爱国主义情结,“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注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改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满江红”,至今还使多少后人为之激奋。不仅如此,历史诗歌中的那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篇,对艰难时事忧心感怀的诗作,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作,叙写纯真爱情和争取男女婚姻自主的诗作,以及生动描写四季美景,赏心悦目的诗作等等,读起来都会荡涤心扉、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古代的优秀诗人不仅以他们卓越优美的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样的生活层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还往往以他们对生活特有的敏锐机智,传递着他们的人生感悟,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智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这些出于复杂人生阅历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所表达的顽强、豁达、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蕴含哲理,启迪我们生活的智慧,开阔我们的心胸,从而极大地增益和提高我们的人生阅历和修养。
  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品,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满足我们在生活中审美的需求。我们知道,每个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而优美的诗词等文艺作品,正以她特有的品格、特性,满足着我们这方面的需要。因而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便是非常重要的了,所以,本文将谈谈古典诗词中“空白”艺术的魅力与鉴赏。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齐白石绘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而这正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读者,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象,重现美好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的内容,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繁”。(陆时雍,《诗镜总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诗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诗,便叫含蓄。”(袁枚,《随园诗话》)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便可知道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一个明显的体现便是“空白”艺术。
  一 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戏剧、小说。它往往只有答句而无问句,可谓惜墨如金,但诗句往往通过答句便可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达到赏析的目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便是典型的问答体。首句“松下问童子”,问什么诗中略而不答。但我们从“言师采药去”便可推知问的内容:“汝师在家否?”“在哪里采药?”“到底在哪里采药?”。而在诗中这些内容全部省略,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艺术空白,使读者通过联想补充了这些艺术“空白”,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内心由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怅惘,无可奈何的情感起伏。言简而情感丰富。
  这些“空白”,词中也有。如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无问的内容。“却道海棠依旧”是答句。从答句可推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就是“夜来风雨声,海棠花怎么样了?”从推出的文句,读者便可体会女词人对春光易逝,好花不长的无限惋惜之情,以及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慨叹。
  二 用典中的“空白”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它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而我们要通过用典进行类比、想象才能挖掘出作者蕴藏的感情。而这些用典正是它的“空白”艺术魅力所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引用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谈这个问题:
  “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局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局限性都具备时谈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以李清照《渔家傲》为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下篇四处用典:一是“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日暮”均化用《离骚》中的相关语句,“路长”脱胎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暮”出自“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这里借典故抒发追求理想而难以达到,前途茫茫,内心彷徨的慨叹;二是“学诗漫有惊人句”,出自杜甫的《江上植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有感慨,有怨嗟,道出了对自己负有才名仍然感到不足的心声;三是“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逍遥游》,说大鹏鸟“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四是“蓬舟吹取三山去”。出自《史记·风禅书》,说渤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两处联系起来是说:大风刮起来了,请看那上可直冲云霄汉,下可搏击海水的大鹏吧,它奋飞起来了,迎着狂风,傲然飞翔。让我像那鹏鸟一样,高飞远扬,去到那海外仙山去吧。据此,可以看出诗人当时内心对幸福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似乎宛然在目,却又恍惚不见。
  再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后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和蜀帝魂化杜鹃的典故。表面看说的是庄周和蜀帝,而实际上诗人是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对美好梦境的迷恋和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
  三 列锦中的“空白”
  列锦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是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式来写景,叙事抒怀。这种修辞表面看没有动作谓语,但从画面意境上去赏析,却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如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或系动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诗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呀。
  而这类“空白”,在古典诗词中可谓举不胜举。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四 互文中的“空白”
  在连贯性的诗句中,本应合在一起的两个词语,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呆板,或适应字数的限制,前后各省去一个,修辞学上称为互文。古文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但在理解时必须按“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思路去参见互义,补充上这个“空白”,才能真正把握诗词的内在意蕴。
  互文中的“空白”可分为对句中的“空白”和当句中的“空白”。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是典型的对句中的“空白”。上句写牵牛星用了“迢迢”,省略了“皎皎”,下句写“河汉女”用“皎皎”省略了“迢迢”。要欣赏这两句诗必须补充上这个“空白”,所以这两句诗的含义是:“皎皎”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河汉相距“迢迢”。还有《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若按字面上说好像是“当窗理云鬓”之后再去“对镜贴花黄”,而实际上是“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和月是典型的互文见义,诗句的含义应该是:月光和雾气笼罩着河水和岸边的沙地。
  王昌龄的《出塞》中有名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和“汉”、“明月”和“关”是互相补充的,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如果孤立地理解“秦”“汉”,似乎“明月”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那就贻笑大方了。所以补充上这些“空白”,对于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五 “对写法”中的“空白”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虚实结合,一般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诗人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也更强。要深切地体会这种感情,便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补充诗歌中的“空白”。这个“空白”便是诗歌之外的诗人的处境、遭遇以及心情等等,也就是要从己方入手欣赏诗歌。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象他们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的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
  又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便要读者去补充这个“空白”,进而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想象楼上的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而行者不但想象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象到对方的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的离愁。这种写法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
  诗词当中还有其他一些“空白”,当然只要联系背景,纵览全篇,隐含义便会自然隐现出来。这些“空白”的艺术魅力恰好体现了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朱光潜先生说: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由此可见,诗歌的“空白”艺术是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呀!
  
   参考文献:
   [1]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
   [3] 《列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十八卷),1999年版。
   [4] 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张爱荣,女,1970—,陕西渭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她的形象剖析,可窥视到作者奥斯丁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
期刊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威廉斯对女性人物的敏锐观察和丰富逼真的刻画。威廉斯剧作中的女人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她们是真实的人,是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形象。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女性角色 双重性格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Tenne
期刊
摘要璘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的精神选择。俄苏文学中体现的怀疑批判精神和苦难坚忍的人道主义情怀,滋养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个性价值的解放到群体信仰的麻醉、到理性启蒙精神的回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寻找之路有着深深的俄苏文学精神的烙印。  关键词:理性 启蒙 俄苏文学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拐点都面临着与
期刊
摘要司各特擅长把苏格兰贵族放进他们的城堡背景中来阐述自己动态的历史观——在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同时,也相信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的动态和发展的历史观所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步。《老古董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通过描写其中三座城堡的特点以及其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司各特给苏格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景——抛弃苏格兰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发展资本主义。  关键词:《老古董商》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说是她自己心路历程的探寻,也是她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择一思想和宁愿隐居的愿望。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 隐居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
期刊
摘要罗伯特·佩恩·沃伦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多年来,国内对他的诗歌少有介绍,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其诗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逃逸 沃伦 爱和感伤 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一  那仅是一只鸟在夜里鸣叫,不知是什么鸟,  我从泉边汲水回来,经过
期刊
摘要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以玄奥深邃的诗句,瑰丽奇特的意象和缜密空灵的思想著称。其诗歌以想象力与现实、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一个信仰危机和新旧交替的年代,倡导诗歌可以赋予混乱的世界以秩序。名篇《礼拜天早晨》集中表现了史蒂文斯对于宗教和人生的思考,对于传统宗教的怀疑,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观和宗教观,肯定了大自然的终极关怀和人此世的意义。  关键词:《礼拜天早晨》 现世 天堂 诗歌 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