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择一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yu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说是她自己心路历程的探寻,也是她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择一思想和宁愿隐居的愿望。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 隐居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诗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是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狄金森一生共写了1775首诗,但生前只发表了7首。原因是她的好朋友托马斯·希金森,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曾告诉她大众只会喜欢她的诗歌但不会接受她的诗歌创作形式。基于此,艾米莉·狄金森决定只写诗而不发表诗,并选择了“发表”就是“拍卖灵魂”这一理念,以维护其创作的独特性。她坚信成功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而不必依赖世俗的评论或出版的肯定。艾米莉·狄金森一生淡泊名利:
  “如果名望属于我,我无法回避;如果名望不属于我,最漫长的一天将把我驱逐。”
  “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
  她宁愿过独立而平淡的生活:
  “这颗小石何等幸福/独自在路旁逍遥/它不汲汲于功名/也从不为变故担心——/……它顺应天意/单纯,一味自然”。
  今天,狄金森的名望一天天增大,因为她在诗歌写作上做出了许多重大的突破:
  1 从内容看,狄金森的诗是诗人心路历程的探寻。狄金森诗歌中所写的主人公是诗人自己;狄金森的诗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2 从形式看,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没有拘泥于语法、标点和大小写字母的限定。她经常省略动词、连词和副词,使用短破折号和大写字母代替标点符号,以表示语调的变化或强调某些词的含义。从其诗歌的格律和节奏中可以看出,狄金森用的是押韵、不完全韵(例如:thing-in)和暂停韵(如:door-more)。其诗歌韵律与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使内容与形式保持高度一致。
  3 狄金森运用明确的词汇来抒发模糊的思想。狄金森最长的诗只有50行;她的诗歌没有标题,像谜一样;她的诗歌语言简练传神,简洁如电报;她开创了诗歌心理描写的先河。她的诗充满了隐喻,矛盾,谜语,引喻(暗指),双关,讽刺,歧义和不协调。狄金森的诗可以说是传统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当语法、押韵和节奏阻碍她的思绪时,她就不会使用它们。这些诗歌特点成就了狄金森自己独有的风格,其诗歌自成一格,独放异彩。
   二 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分析
   根据狄金森的写作风格,我们来看一看她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Unmoved — she notes the Chariots —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
   Unmoved —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
  I’ve known her — from an ample nation —
   Choose One —
   Then —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
   Like Stone —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在那神圣的芸芸众生面前,
   不再出现;
  
   发现车辇,停留在她那低矮的门前,
   她泰然自若;
   面对跪拜于她那草席之上的帝王,
   她不为所动;
  
   我知道,
   她从泱泱大国,择一而终;
   从此心无旁骛,
   坚若磐石。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最深层的自我、精神世界或灵魂是如何跌宕起伏的。这首诗的语态(第九行中的“我”)表明叙述者或许是在描述他/她自己的灵魂。而这灵魂被描述成一位极具品位和鉴赏力的妇女,且是一位自信、坚定、傲慢的妇女。
  诗中的前两个诗节的格律保持着非常固定的格式,抑扬格四音步和抑扬格二韵脚交替出现(四音步——二韵脚——四音步——二韵脚)。从第三个诗节开始格律发生了变化(四音步后接单韵脚)。第十行和第十二行是单韵脚,这似乎在强调这首诗的结论和意义所在——灵魂择“一”。
  此外,这首诗的节奏显然是受了三段化诗节的影响。在诗歌的每一个诗节中,诗人都使用终止符号和跨行连续,第二个诗节中并列使用了“unmoved”后带有停顿,意在强调灵魂正在忽略它不想要的东西。终止符号的再次使用则是为了强调第三诗节中引人注目的事情:“choose one”后有个大停顿,最后以“like stone”结束本诗。
  另外,该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中大量运用了单音节词。这些也影响了诗的韵律,强调了灵魂“择一”的哲学。如第一个诗节中的12个单音节词对照5个多音节词;第二个诗节中的11个单音节词对照7个多音节词;第三个诗节是整首诗中使用单音节词最集中的一个诗节,共有15个单音节词,只有3个多音节词。同样,发音与节奏和意义形成互补,大量的单音节词的使用特别是在第三个诗节中,都是为了强调择“一”——使这首诗具有强有力的结尾。
  而头韵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这首诗的音乐般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整首诗中描绘灵魂时用的“s”发音的不断重复。
  例如:soul,selects,society,shuts,she,notes,chariots,pausing,choose,close,valves and stone等单词。整首诗还运用了部分谐音。如,仅在第一个诗节中,长元音/o/音的不断重复:soul,own,no and more。长音/o/似乎给这首诗增添了严肃的基调。还有其它的部分谐音:如短元音字母/υ/:unmoved,upon;短元音//:an ample。
  此外,意象的使用在本诗中也是很突出的,全诗一开始就将灵魂拟人化。视觉意象使灵魂展现得更为人性化:她关上了门;看到门前的车辇和帝王,她无动于衷、不为所动。最后一个意象是关上阀门。阀门是用来关闭所有通道的装置,故该阀门其实意指整个灵魂的关闭。她不愿再作任何选择,也不让外界的任何诱惑来干扰她所选定的唯一。“阀门”一词不仅是一种机械装置,更指人心。因此,该意象对读者有双重影响。最后,两个单音节词的使用作为结语,长元音/o/的发音表明了一扇大门在轰隆隆声中关闭。
  这首诗似乎从几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上进行创作。首先,该诗可以说是女诗人本人的自我描述。从诗人的传记中我们知道她的朋友圈确实非常小,她的一生都在家附近生活,后期时更是没离家半步。和狄金森本人一样,该诗中的灵魂也是孤独的,似乎只在一个有墙的区域内活动,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但偶尔,诗人也会择一而居。此“一”可能是一个爱人,一位朋友,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思想或一种信念。
  三 隐居
  1855 年,狄金森在探望父母的归途中结识了沃兹沃斯,一个大她17岁的已婚的中年牧师。“一个诗人、演说家、布道者、神学家、哲学家、学者”。他的博学多才令狄金森十分仰慕。但这份恋情为世俗所不容。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与已婚的人相爱是不可赎的罪孽。这令诗人无比痛苦,却也给了她无穷的创作源泉。“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我若和你在一起,暴风雨夜就是豪奢的喜悦!”1861年底,沃兹沃斯接受了远离家乡费城到加利福尼亚去任职的任命,“于是我们必须分离,你在那边,我留在这里,房门半掩,惟有海水汪洋,祈祷——白色的营养——绝望——”“但是,月亮和星星,/尽管你们非常遥远/然而有一个人比你们更遥远—/他——离我比天空更遥远/我永远也不能接近”。1882 年,沃兹沃斯去世,狄金森感到“梦想的殿堂突然空无一人”。
  1858 年前后,狄金森和当时《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的主编Bowles及编辑Holland 取得联系。狄金森开始时给Holland夫妇写信并夹带诗歌,遗憾的是,他们对其诗歌的冷漠以及不回信令敏感的狄金森不得不转而写信给鲍尔斯,希望得到他的认可。然而,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狄金森只有五首诗得以发表,且全部被加以修改。1862 年,她致信给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他当时是《大西洋月刊》的常年撰稿人——并寄去诗作以求指点。希金森意识到她的天赋,但并不赞赏她的诗,他建议她规范自己的诗并推迟发表。但狄金森拒绝了,她没有对自己的诗歌进行语法上的修改,她不愿以此来满足别人的要求。狄金森在诗歌中随意给予字母的大小写,任意地标上破折号,没有过多地去理会语法上的规则,并任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流畅于她的诗歌创作中。由此可以看出,狄金森是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这也充分体现她的唯一性。经过多次的失败,诗人发现出版社的大门对她紧闭,她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为什么,他们把我关在天堂门外?/我唱得——太响亮么?/……啊!假如我——是那位/‘穿着白色袍子’的先生——/他们——是敲门的——那只小手——我———能够——拒绝吗?”
  Benjamin Newton 和Lenonard Humphrey 是狄金森的朋友,也是最早鼓励她写诗的人。尤其是Newton给予她极大的指导。然而,他们的英年早逝对她的打击十分沉重,而这也是诗人远离红尘、独自咀嚼痛苦的原因之一。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但是随着个性的独立,与世界的分离会导致人的孤独。狄金森因追求自由而陷入孤独。“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在那神圣的芸芸众生面前——/不再出现——”,“凭着自我的选择,和你——/再见,我过去的生活——/再见,我过去熟知的世界——”。因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1862年之后,狄金森完全隐居了。
  四 结语
  狄金森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自由:追求信仰自由、追求爱情自由、追求诗歌创作的自由、追求生命的自由和不朽。但她的追求受到外部环境的种种压抑,“自九月以来我感到一种恐惧,我没有人可以诉说;我歌唱,正如墓地旁的男孩,因为我害怕。”她必须“逃离”现实,躲进诗中,才能够心里平静下来,所以她选择了隐居,在诗歌创作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她用意象为世人勾画出爱的世界、不朽的人生。当她自由奔放的诗体为世人津津乐道时,也承认了她的唯一。
  
   参考文献:
   [1] Laurence Perrine.Sound and Sense-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7.
   [2] Yang Qishen & Long Wenpei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pretation Press,1985.
   [3] 艾米莉·狄金森,江枫译:《狄金森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作者简介:魏晶,女,1967—,山东济南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文学评论,工作单位:琼州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福克纳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南方贵族的腐败,而且强烈谴责了清教观对人性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此外,清教式的妇道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福克纳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成为他怀疑和批判女性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福克纳 清教观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里的一系列故事大多发生于南北战争前后,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南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方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逐步和北方的“文明”接轨。这就带来了南北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三方面剖析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南北方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约克纳帕塔法 南北方矛盾冲突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 
期刊
摘要杰瑞·比萨奇的三本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真实披露了武装冲突背景下儿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以开展儿童人道主义教育来推动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个小说系列同时用作“全球和平学校”(Global Peace School)项目的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下一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储备人才,而作者本人亦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儿童 人道 教育 和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她的形象剖析,可窥视到作者奥斯丁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
期刊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威廉斯对女性人物的敏锐观察和丰富逼真的刻画。威廉斯剧作中的女人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她们是真实的人,是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形象。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女性角色 双重性格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Tenne
期刊
摘要璘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的精神选择。俄苏文学中体现的怀疑批判精神和苦难坚忍的人道主义情怀,滋养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个性价值的解放到群体信仰的麻醉、到理性启蒙精神的回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寻找之路有着深深的俄苏文学精神的烙印。  关键词:理性 启蒙 俄苏文学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拐点都面临着与
期刊
摘要司各特擅长把苏格兰贵族放进他们的城堡背景中来阐述自己动态的历史观——在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同时,也相信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的动态和发展的历史观所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步。《老古董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通过描写其中三座城堡的特点以及其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司各特给苏格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景——抛弃苏格兰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发展资本主义。  关键词:《老古董商》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