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感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mm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伯特·佩恩·沃伦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多年来,国内对他的诗歌少有介绍,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其诗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逃逸 沃伦 爱和感伤 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一
  那仅是一只鸟在夜里鸣叫,不知是什么鸟,
  我从泉边汲水回来,经过满是石头的牧场,
  我静静地站着,静得如同头上的天空和水桶里的天空。
  
  许多年过去了,所有的地方面孔暗淡,人已消逝,
  我站在远方的土地上,黑夜沉寂,我终于确信
  我更怀念的,不是那即将消失的事物,而是那鸟鸣的幽静。
  这首《沧桑世事话鸟鸣》是美国著名的“逃逸派”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89)的名作,正如他大部分的诗歌一样,这首宁静而简单的诗,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其魔幻般的迷离情愫和内心的隐秘,伴着稍纵即逝的闪光与梦境般的体验,一并出现在作品之中,展示了沃伦诗歌创作的美学思想:将抒情与叙事以及抽象的表现手段完美地熔为一炉。是他“灵魂的故事,是他为善或恶、救赎或惩罚所作的自我定义的故事”。(Warren,1965)
  罗伯特·佩恩·沃伦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格斯瑞。60年的创作生涯使他在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文学评论等诸多方面独树一帜。但从根本上讲,沃伦是一个诗人,他对美国南方的魂牵梦绕和对人类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世界诗坛的“奇迹”。沃伦的童年是在南方的种植园中度过的,美好和谐的田园生活深深打动了他敏感的心灵;原始的南方风光孕育了他平和的语言,并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意象直接、情感飘逸的独特风格。他的诗不仅是对南方文化的传承和故土情结的深情流露,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对南方情结的审视和超越。他一生获奖无数,著作等身:他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大奖,他出版的主要诗集有《诗歌三十六首》、《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龙的弟兄》、《许诺》和《偶尔》等。他是南方“重农学派”的成员,1931年,他发表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反对北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南方的侵蚀,留恋农业社会、渴望田园生活和古老的传统美德。也许,诗人的重农学派在思想上是保守的,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强调家庭和社会与历史传统的重要性,主张人类接近自然,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个人孤独与异化等矛盾,无疑对美国南方文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沃伦还是一位文学批评家,1935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作家一起,形成了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他们认为,文学作品跟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和所反映的现实毫不相干,独立的客观物体和文学有其特殊的语言,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通过严密的文字分析发现作品的内在价值。在这期间,沃伦出版了《理解诗歌》等著作,为后来的欧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60多年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与寻求,使沃伦在无形之中继承和超越了南方历史文化遗产,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美国历史和文学过程的最可靠的风向标。正如约翰·L·斯图亚特(John L Stewart:1965)所言:
  “沃伦的肯塔基具有一种南方的独特的美、暴力和伤感,而这永久地塑造出他的思想、风格和他对人的观念。”
  二
  沃伦诗歌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人类的拷问,对命运的质疑和对人本身隐秘自我的挖掘上,带有英国玄学派的神秘色彩。在新旧南方交替的时刻,社会形态的变化、南方文化的没落,田园风光的消失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常使他内心陷入黑暗和由黑暗带来的忧伤感和悲剧感。比如,在《沧桑世事话鸟鸣》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黑夜沉寂”中的他的内心碰撞的激情。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回忆的场景和思考,在“黑夜”的“鸟鸣”和“幽静”中体会生命的矛盾。在这里,“汲水”的平静生活中被“一只鸟”的“鸣叫”所打破,使我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是一种渴望“幽静”的精神再生;还是“人”和“面孔”的“暗淡”和“消逝”?最后一句,沃伦提出了一个命题,在人的一生中,你最“确信”和“怀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新批评派认为:人们要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反复研读,悉心推敲,力图挖掘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而这些构成要素则要围绕一个核心组织起来,以此描写作品结构的张力和反论。沃伦的这首诗正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整体,是在对立的冲突中求得和谐与完美。
  沃伦诗歌的悲剧感来源于他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道德混乱的世界,失去了规范,失去了约束力和使命感,而人失去了与社会的必然联系,已变得无足轻重。在他的叙事长诗《龙的兄弟》中,他描写了一个庄园主因为黑奴不小心打碎了他母亲心爱的瓷器而残忍地杀死了他。在这首诗里,沃伦对生命提出了质疑,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这首诗的道德寓意和哲学结论是:人类在罪恶面前无能为力,即使最高尚和最有道德感的人也无法阻止恶的出现。他告诉人们:“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龙的兄弟,恶的同类,隐藏在我们心中的恶念一遇时机就会暴露出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芒果树上的芒果》中,他更是把人类视为“罪恶”的携带者。他写道:
  芒果树上的芒果
  我望着它,它望着我
  我们就这样在体面中悄悄分享着罪恶
  ……
  芒果是一只金黄色的巨眼
  像上帝的眼晴,高悬在枝繁叶茂的天空
  折磨着心,阻碍着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
  在这里,“罪恶”扩展到整个大自然,因为“芒果”不仅是大自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是“上帝的眼晴”高悬在空中。上帝不再是人类的监督者,而是人类“罪恶”的“分享者”。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而沃伦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原罪”思想,他认为世界堕落了,但人并不是简单的罪人,他既受束缚又是自由的,这种矛盾“折磨着心,阻碍着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他告诉人们:必须牢记人的罪恶,努力修身养性,自我救赎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其实,沃伦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他相信世界有邪恶的一面,更有光明的一面。艾略特(Eliot,1975)认为:诗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对感情的躲避;不是私人性的表现,而是对私人性的躲避,但是,只有拥有私人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要躲避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比如,在《爱的识别》中,沃伦写道:
  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
  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
  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
  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
  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
  在这里,丑陋和白雪、风景地和狂怒的世界,象征着善良和邪恶同在,而善良的一面将把邪恶的一面“堆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沃伦的悲剧感正是为了提醒人们充分意识到人类所处的环境并设法改变它。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关切也就具有了生命的启示。
  三
  沃伦的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反讽、叙事,悖论等,因此,与其他“逃逸派”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更具有现代意识与活力。尤其是他用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他对时间的迷恋。因为时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时间不可能是一个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自在存在者。(吴国盛,1996)但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其不同由不同的人作为独立生命体验者的不同体验所决定。沃伦在《长胡须的栎树》中就强调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
  我们生活的时代时光如此短暂,
  而我们却异常痛苦地学习一切,
  因而我们需要抽出这个小时,
  为永恒而训练。
  而在《催眠时间》里,沃伦描写了孤身一人在雪地行走时的凄苦和怅然若失:
  我回头望去,只见自己的脚印正走向我自己,
  它们无情地朝我走来,一步不停,
  前方,是白色的茫然。
  在这里,沃伦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故事,而他强烈的时间意识源于他对逐渐消亡的传统价值观产生的忧患意识,即:在一个相对的宇宙中寻找绝对,在时间的概念中忍受孤独的痛苦。时间既表明了人类的不完善和茫然,也使人们感到“时间”已积极地参与到人和生命中来。它看似静而不动,却又仿佛随着生命流淌,时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时间即生命,是时间为我们活着。这些诗句在平铺直叙中,充满了递进的激情、戏剧的情节、生动的叙述和哲理的沉思。
  沃伦诗歌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意象的信手拈来。所谓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沃伦生于南方,肯塔基平凡的石头和原始的自然风光为他带来了粗粝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所以他的诗歌意象信手拈来,毫无雕琢。虽然他37岁就永久地离开了南方,但他在精神上却从未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比如他的《白色的小屋》:
  青蓝一如距离。遥远的河流,
  在炎热的巨石中缩短,没有闪烁,
  僵死如同弃置的蛇皮在石上脱落。小屋
  在无时的炫耀中游动。孩子的喊声从屋里传来。
  再比如他的《怎样讲爱的故事》:
  只有在讲出第一个字使我的舌头松开
  这个字就像事实和树木一样生长,你的脸
  会朝向我。只要故事能在节奏开始时开始
  像白的浪花和阳光的暴风雨,你会抛给我
  一个微笑——但接下来如何继续讲,有何意义?
  这些诗歌都表现了他逃逸不了的对南方的爱和伤感。为了表达他对南方的情感,沃伦在诗中选择了一些平凡、简单的意象组合。他把抽象的概念用现实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如“白的浪花”和“阳光的暴风雨”与“一个微笑”组合在一起,预示着“爱”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激情和温存的结合。而对“小屋”、“河流”、“巨石”、“蛇”以及“孩子”的描写,则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款款深情,怀念与感伤。在沃伦看来,南方的农业经济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但他在诗歌中却仍不时穿插一些古老而平凡的南方意象,而这正是他对南方的爱和怀想的体现,是他对南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超越。
  作为一个有历史感和心系人类的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是美国南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他的诗歌脱胎于南方文化,但我们可以看出,沃伦的南方情结绝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美国南方这一时空局限而上升到关注全人类的高度。在今天这个浮躁和虚伪的世界,重读沃伦的诗歌对我们进一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启示,这也是笔者讨论沃伦诗歌的目的所在。
  
   注:本文系教育部2009-2010年度第二批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项目编号:JJWYZCYB2009
  006。
  
   参考文献:
   [1] Robert Penn Warren.The Collected Poems of Robert Penn Warren[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Robert Penn Warren.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5.
   [3] John L Stewart.The Burden of Times:The Fugitives and Agrarian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4] Eliot.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M].NY: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75.
   [5]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李磊,男,1962—,湖北人,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二语习得、翻译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里的一系列故事大多发生于南北战争前后,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南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方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逐步和北方的“文明”接轨。这就带来了南北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三方面剖析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南北方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约克纳帕塔法 南北方矛盾冲突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 
期刊
摘要杰瑞·比萨奇的三本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真实披露了武装冲突背景下儿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以开展儿童人道主义教育来推动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个小说系列同时用作“全球和平学校”(Global Peace School)项目的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下一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储备人才,而作者本人亦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儿童 人道 教育 和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她的形象剖析,可窥视到作者奥斯丁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
期刊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威廉斯对女性人物的敏锐观察和丰富逼真的刻画。威廉斯剧作中的女人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她们是真实的人,是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形象。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女性角色 双重性格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Tenne
期刊
摘要璘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的精神选择。俄苏文学中体现的怀疑批判精神和苦难坚忍的人道主义情怀,滋养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个性价值的解放到群体信仰的麻醉、到理性启蒙精神的回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寻找之路有着深深的俄苏文学精神的烙印。  关键词:理性 启蒙 俄苏文学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拐点都面临着与
期刊
摘要司各特擅长把苏格兰贵族放进他们的城堡背景中来阐述自己动态的历史观——在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同时,也相信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的动态和发展的历史观所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步。《老古董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通过描写其中三座城堡的特点以及其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司各特给苏格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景——抛弃苏格兰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发展资本主义。  关键词:《老古董商》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说是她自己心路历程的探寻,也是她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择一思想和宁愿隐居的愿望。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 隐居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