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师生同题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有很多的快乐,成为串串记忆的明珠。这是接近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的点滴幸福,现记录一次与学生同题写作的乐趣。
  一直比较青睐晚自习时段的写作教学,在进行完方法点拨和完成师生智慧的碰撞后,布置给学生写作任务,学生便可以在接下来的50分钟里进行写作练习了。这样学生便有了一种紧迫感,临场发挥的优势便会发挥出来了。
  这次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被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想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它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构思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抄袭,不要套作,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材料有关。
  一、此事躬行之
  在正式布置写作题目后,从来不做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学生思路,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所有的话都喜欢等到讲评时一起说,这是为了还原考场的原生态仿真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可是,这次作文题目布置后,发现学生的眉头开始发皱了,几个学生甚至在咬笔头,看来这次作文题目有点难了。为了激励他们,就说:“咱们比赛吧,看谁写得快,看谁写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好久不曾动笔,自己心里也有点犯怵,万一丢脸怎么办?管它呢,索性抓紧时间写了起来。
  学生看老师在认真地写文章,他们要比以往都认真。屋子里静得很,只听得见时钟的滴答声。
  精神高度集中,很快写完了这篇文章,大约半个钟头后,对学生说教师写完了。好奇心极强的闵立业马上拿走了教师的“作业本”,并说,等大家写完后来个一比高下。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交了作业。下一节课的共同任务,是作文思路研讨和互批作文。
  二、深思明辩之
  关于这则材料的审题角度当是重中之重,由于大家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思维的碰撞效果比想象中要好很多。学生先是提供了这样的写作角度:
  珍惜;和谐之美;要懂得爱护大自然,不要攀折花木;学会分享,团结友爱;怎样欣赏花之美;短暂与永恒;等等。
  这些角度,有的很好,但是却容易写偏题,有些很准确,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也有可能脱离材料而变成空洞的说教。怎么办?先来个“去伪存真”吧。接下来,让大家思考并讨论哪些角度是不切题的。
  程佳欣先发言说,“爱护大自然”、“团结友爱”这两个角度偏题了,因为这是一则寓言性质的材料,不能只从表面意义来思考。
  董晓雪说,单纯写珍惜也会跑题的。
  接下来问:针对这则材料,怎么来审题的呢?
  学生有的说要思考材料的中心,有的说要抓住关键语句,这都是以前教他们的审题方法,不过,这则材料确实是有点难。
  对于这则材料, 究竟要如何来审题呢?
  建议学生从材料中所涉及的几个对象来思考,就会有以下的几个角度:
  首先,从牧师的角度,可以从新任牧师的智慧之举联想到现在公德教育的说教弊端:牧师面对学童摘花请求,没有简单地大声训斥,没有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大讲道理。而是从学童心理的需要出发,完全是商量的口吻,讲清利害让孩子做决定。也可以谈对人施与的方式不同会带来的不同效果。也可以引申出换个角度看问题。
  其次,从学童的角度,摘花与留花。由原来的见花便摘到现在把花留在花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每朵花都有了自己的“护花使者”,因而“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只有超越小我,超越简单占有欲的爱,才是长久的、永恒的。也可以谈施爱者的智慧,爱“花”就要为“花”着想。还可以谈如何与人分享美。
  第三,从花的角度,谈何谓短暂之美与永恒之美。过早采摘的花会过早的凋零,而留下才会获得更为长久的花开。也可以谈何谓真正的美。
  三、“其文”共欣赏
  讨论的环节结束后,进行的是作文互批环节,当然也包括教师的文章在内了。让学生采取同桌互批的形式,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老师,都要说出对方作文的优缺点,每本作文的批改时间为10分钟,批改后的文章择优讲评。
  这次作文的佼佼者如下:
  董晓雪的文章名为《彼时花再开》,写的是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正确处理:保留心中的那份美,不去触碰那份美,留待她真正地盛开,在该收获时再去收获那份美丽。她用小说的形式来写的,尽管还不太成熟,但意境很美。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想你也和我一样喜欢春天吧,青嫩的小草,长出花苞的小树,一切都那么美好。我想我们更期待它们在成熟的季节里的姿态,只有那时他们才是最美的,最深刻的永恒的美丽,永远开在我们的心里。愿岁月静好,一切随安。”
  对于她的这篇文章,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教师的下水文也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心灵的收获
  作文训练虽然占据了整个晚课时间,但这样的课堂使师生双方收获了很多。其实每一节课都有着无限的生成可能性,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个体,师生的思维碰撞,让教育之路盛开美丽的创造之花。
  多采用师生同题写作的形式,及时点评,读出范文。教师勤练笔,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给学生更好的引领。
其他文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美妙了千年的时间,犹不褪色。代代无穷的人生,传递着生命,也传递着这丝美丽的受享。年年相似的月儿,曾经照亮过历史的夜空,也还浸润着茫茫现世的诗意。古人诗里的月光,在经历了千年后,已是斑驳地带了锈痕,软软地、苍白地洒在这样的诗人的心上。  先生独自承受了这历史的月光的伤痕,心里的伤痕用月光来填补,月光里的伤痕,却是先生最优美的忧伤。他把它放在清净的夜里,放在少有人觅的荷塘里。月光
期刊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花儿等春天的到来,农民等秋天的收获。“塞翁失马”教人耐着性子去等,“沧海桑田”教人无穷无尽地等。历史文化教人受益最深的便是一个“等”字,然而,“等”最怕的是起坐彷徨,一事无成。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或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教”发展到“重学”。因此,如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纵观世界语文教育历史,主体性参与教学,一直以来便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与“
期刊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以阅读鉴赏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常从整体感知切入,再到品味鉴赏,然后研讨探究。由此可见,从教学设计看,整体感知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它和鉴赏、探讨等步骤在教学流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后面的几个阶段是整体感知的强化、细化和深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或以“教师全盘教”、或以“学生自由学” 的角色设计,漠视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切入。  误区一:整体感知如同一顿快餐  在新授课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文体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给材料作文要全面理解材料,完全消化材料。审题稍有编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考试时即使时间不够,宁可字数达不到要求,长文短写,让他扣分,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地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炼
期刊
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
期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是创新原则,这一模式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设置的。而“疑”和“探”两个关键词中,“疑”超出传统的课堂形式,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学习的目标,怎么引导学生问对方向,让学生问出广度,问出深度,问出水平,无疑是上好三疑三探课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
期刊
阅读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对此,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重视阅读教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期刊
对《劝学》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内容的分析,众评家基本一致,即两段都在说“为什么”即学习的重要性。当然,有些评家认为第一自然段是说“学习的意义”,第二自然段是说“学习的作用”。但“意义”和“作用”的分界一直比较模糊,想把这一点对高中生说清楚更是不易,也无太多必要。那么,荀子是在反复说理吗?用这样大的篇幅和如此多的比喻论证,只在同一层次展开,似乎没这必要。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第一自然段用“青与
期刊
今年担任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便发现这批学生写作能力特别差。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不是翻开作文书东抄一句、西摘一段,拼凑起一篇应付了事,就是胡编乱造,文不对题。更有甚者,干脆就一直不动笔,几次催促也不交作文。逼急了,就说不会写,一切惩罚随你便,一副顽抗到底的神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展开调查,通过和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对写作有抵触情绪的原因。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很多老师忽视作文课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