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出家前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先驱,后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书法家之一,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前哲时贤关于弘一大师的传记和研究类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同时也启发了笔者的灵感:建立“弘学”,让弘一大师的光辉永耀人间。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笔者瞩目的还是弘一大师。赵朴初曾评价:“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其实关于弘一大师的相关研究,足以建构起一座令人受益无穷的“弘学”大厦。
一 开展“弘学”研究的前提——弘一大师的卓越贡献
弘一大师(1880-1942)本名李叔同,一生凭借卓越的智慧在佛学、书学、戏剧、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赵朴初先生说:“国内外缁素仰其高德,敬慕之怀,久而弥笃”。弘一大师一生所得成可以出家为界,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八面出锋”的艺术创造期和硕果累累的艺术教育期,第二阶段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佛学及书学两方面的贡献上。
1“八面出锋”的艺术创造期(1899-1912)。
(1)话剧
李叔同于1904年编写的新剧《文野婚姻》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1906年,他与曾孝谷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次年2月演出名著《茶花女》,其扮演的女主角轰动一时,迈出了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
(2)音乐
1906年,李叔同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刊物在日本印刷,上海发行,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3)绘画
1912年,他在《太平洋报》副刊上发表报纸广告画,是中国创作报纸广告画的第一人;他是中国推广西洋画教学和倡导传统绘画改良的第一人,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都受到他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绘画改良的推行者。
(4)文学
他在书法上形成了“雄强浑厚、质朴跌宕”的书风,在篆刻、京剧表演、钢琴演奏、国画、油画、作词、作曲、作诗、填词等方面也都成绩卓著、技压群芳。
2 硕果累累的艺术教育期(1912-1918)
(1)教育
李叔同在杭州浙一师执教6年,倾心艺术教育。他的学生在文化艺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有数十人之多,如美术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作家曹聚仁等。对此他曾说:“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两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
(2)创作
《春游》、《留别》、《早秋》、《送别》等作品,诞生于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送别》最具代表性,堪称喻户晓。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曲》的序言里曾说:“据我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词的音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读过音乐史的人都知道,李叔同作为近代音乐的启蒙者,他所创作的乐歌感染了整整一代人。
(3)篆刻
李叔同在篆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成绩,朱其华先生称其为“近代中国第一流印人”。他创造了一种刀尾扁尖而平齐的椎刀,此刀篆刻而成的线条能得“自然之天趣”,清越流畅,丰神跌宕,与金石大家吴昌硕自创的“吴刀”有异曲同工之妙。
1915年,他在浙一师创立“乐石社”,并与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交游甚密,此从吴昌硕《题弘一大师书〈梵网经〉》一诗中可见一斑:“昔闻乌桕称禅伯,今见智常真学人。光景俱忘文字在,浮提残劫几成尘。四十二章三乘参,镌华石墨旧经龛。摩挲玉版珍珠字,犹有高风继智昙”。
李叔同的这些文艺活动,无疑是其在俗生涯的“晚钟”。
3 佛学方面的不朽贡献
李叔同成为“弘一大师”后,被佛学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为佛学做出了不朽贡献:
(1)身体力行,人天师表
他选择最苛刻的律宗来约束自己:一袋一篓、衣不过三;克勤克俭,过午不食;悲天悯人,泽被缁素。郁达夫称其为近代僧人中持戒第一。当年锦衣玉食、一掷千金的富贵公子,其一件僧袍上竟足足有242块补丁。
(2)弘法利生,精勤不懈
讲经弘法、乐育僧才是其出家后生活的主旋律。闽、浙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不倦的身影,日军侵华的纷飞炮火没有使其退缩,他的道心日益坚定,步履日益铿锵,甚至在要去西安弘法前竟写下“遗书”,这是何等的“殉教”精神。
(3)佛学研究,成果卓著
出家后他阅读和研习大量佛教经典,结合佛门德行日衰的现状,著就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南山律苑文集》、《南山律宗书目提要》、《南山律宗传承史》、《净宗问辩》、《随讲别录》、《晚情集》等著作,影响远及日本、新加坡等国。
(4)书法方面的不朽贡献
弘一大师是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书法家之一,有人甚至称其为中国近现代的“王羲之”。其对书学的不朽贡献主要表现为:
a 写经类书作:禅境恬淡美。
此类作品以弘一大师所书的《阿弥陀经》为代表,表现出超凡脱俗、恬淡蕴籍的韵味。佛禅“顿了本心清静”的要求,使书家创作排除了一切沉滓意念,超于物外,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显现出返朴归真之态,可谓“明心见性简胜繁”。
b 手札类书作:禅意空灵美。
此类书作其初意不在书,故天机自动、心驰神纵,“不求工而自工”也。弘一大师出家后把激情欲望一一消解,把毁誉得失一一淡化,其空之极才能灵之至。
c 《悲欣交集》:禅意超越美。
此为弘一大师圆寂前三日所作,此时他已“预知时至”。正如柯文辉先生所言:此最后遗墨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了他个人书法艺术的顶峰——忘人忘我,一片浑茫。其一生有此作足以不朽,它最老最嫩,最实最虚,丰饶而单纯,原是随心所欲,忽而变得不全听驱使的腕指,留恋与解脱的悲欣,篆隶真草的风骨神态,生熟碰撞,巧拙对歌,乃至无巧拙生死,不空而空,俯仰千秋,品类独特。
二 开展“弘学”研究的基础——丰硕的研究成果
弘一大师的作品赢得了无数人的尊崇和厚爱,而且历久弥新,愈发放出耀眼的光辉。鲁迅先生曾说:“在内山完造先生那里乞得弘一大师墨宝一幅。”这“乞”字用得多么谦恭,喜爱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对弘一大师有崇拜之情的人何止万千,仅收入《弘一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书的文章作者就包括叶圣陶、赵朴初、丰子恺、夏沔尊、柳亚子、马叙伦、吴昌硕、郁达夫、欧阳予倩、黄炎培、马一浮、谢无量、钱君陶、苏步青等百余人,这些僧俗两界的巨子们都对大师敬仰有加。弘一大师圆寂后,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构成了弘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1 著书立说
(1)《弘一大师全集》10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弘一法师书法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弘一法师年谱》,林子青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4)《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5)《弘一大师论》,陈慧剑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6)《弘一大师》,朱光潜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7)《芳草碧连天——弘一大师传》,陈星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8)《悲欣交集——弘一大师传》,金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此外如夏沔尊的《李息翁临古法书》、秦启明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讲演集》、《弘一大师李叔同书信集》等,也是颇具分量的宏著。研究性的文章则更难以尽数。
2 研究机构和纪念性场所
(1)浙江杭州设有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天津、台湾、泉州有弘一法师研究会;天津设有李叔同书法碑林、李叔同纪念馆、李叔同故居;
(2)杭州虎跑寺定慧寺设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泉州清源山设有弘一法师舍利塔;
(3)厦门南普陀寺兜率陀院设有弘一法师故居;泉州开元寺设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3 出现了一大批弘一大师的研究专家,如徐星平、陈星、金梅、柯文辉、林子青、陈慧剑等。
三 开展“弘学”研究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说:“尽管我们时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生享用的富足,是以前任何时代望尘莫及的,但是人类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我们面对的仍是一个充满苦迫与缺陷的世间”。弘一大师的不朽灵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这就是开展“弘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1 重塑现代人格
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曾说:“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剧烈变革的过程中,难免有信仰模糊,心理失衡,难免有失意、失落、彷徨、探索,也难免多了一点浮躁之气。因而更需要理想、信念、意志的磨练,更需要民族精神,崇高人格的激励。”无独有偶,丰子恺在《弘一大师全集》序中说:“我崇仰弘一大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的十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大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2 现代教育健康发展
(1)师德
弘一大师的教育体现为人格教育,十分注重教育的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没有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是佩服他,不能学他。”
(2)学问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的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虽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3)师生关系
弘一大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极融洽,以他与弟子刘质平为例:刘质平在日本留学的后期费用均由弘一大师无偿供给。大师大病未愈被安心头陀请去西安弘法,临行前写下遗书,刘质平得知后赶到船上将他背下后,两人抱头痛哭。后来刘质平为保存大师的遗墨几乎送命,深厚的师生情义令人感动。
3 重振僧纲
今之僧纲,在于律风不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学乃三无漏学之基础,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戒律乃佛教之心髓,无戒律就不称其为佛教。弘一大师之所以专修律宗,正是誓入佛教之堂奥,得佛法之精髓。律宗戒条森严,条文细密,举手投足无不受其约束,其意是使自身不放逸,不逾矩。
4 振兴文艺学术
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主旋律,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弘一大师可称为创新顶级大师,他以个人之力创立了10余个中国第一,而且均为“原始创新”。目前文艺界、学术界的状况自不待言,深入研究弘一大师的创新规律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弘学”的研究具有充分的前提、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意义,让我们所有有志于弘学研究的同仁们携起手来,用我们对弘一大师发自内心的诚敬之心,怀着对这个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一起去建构不朽的“弘学”大厦吧。
让圆月永耀天心。
参考文献:
[1] 陈星:《芳草碧连天——弘一大师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金梅:《悲欣交集——弘一大师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弘一大师》,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 学诚:《言行平淡话人生——重温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感言〉》,《法音》,1995年第10期。
[5] 史华红、崔爱举:《试谈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 叶小文:《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殊——看电视〈弘一大师〉有感》,《佛教文化》,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周红路,男,1970—,江苏江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工作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周文杰,女,1968—,江苏江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笔者瞩目的还是弘一大师。赵朴初曾评价:“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其实关于弘一大师的相关研究,足以建构起一座令人受益无穷的“弘学”大厦。
一 开展“弘学”研究的前提——弘一大师的卓越贡献
弘一大师(1880-1942)本名李叔同,一生凭借卓越的智慧在佛学、书学、戏剧、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赵朴初先生说:“国内外缁素仰其高德,敬慕之怀,久而弥笃”。弘一大师一生所得成可以出家为界,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八面出锋”的艺术创造期和硕果累累的艺术教育期,第二阶段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佛学及书学两方面的贡献上。
1“八面出锋”的艺术创造期(1899-1912)。
(1)话剧
李叔同于1904年编写的新剧《文野婚姻》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1906年,他与曾孝谷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次年2月演出名著《茶花女》,其扮演的女主角轰动一时,迈出了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
(2)音乐
1906年,李叔同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刊物在日本印刷,上海发行,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3)绘画
1912年,他在《太平洋报》副刊上发表报纸广告画,是中国创作报纸广告画的第一人;他是中国推广西洋画教学和倡导传统绘画改良的第一人,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都受到他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绘画改良的推行者。
(4)文学
他在书法上形成了“雄强浑厚、质朴跌宕”的书风,在篆刻、京剧表演、钢琴演奏、国画、油画、作词、作曲、作诗、填词等方面也都成绩卓著、技压群芳。
2 硕果累累的艺术教育期(1912-1918)
(1)教育
李叔同在杭州浙一师执教6年,倾心艺术教育。他的学生在文化艺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有数十人之多,如美术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作家曹聚仁等。对此他曾说:“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两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
(2)创作
《春游》、《留别》、《早秋》、《送别》等作品,诞生于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送别》最具代表性,堪称喻户晓。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曲》的序言里曾说:“据我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词的音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读过音乐史的人都知道,李叔同作为近代音乐的启蒙者,他所创作的乐歌感染了整整一代人。
(3)篆刻
李叔同在篆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成绩,朱其华先生称其为“近代中国第一流印人”。他创造了一种刀尾扁尖而平齐的椎刀,此刀篆刻而成的线条能得“自然之天趣”,清越流畅,丰神跌宕,与金石大家吴昌硕自创的“吴刀”有异曲同工之妙。
1915年,他在浙一师创立“乐石社”,并与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交游甚密,此从吴昌硕《题弘一大师书〈梵网经〉》一诗中可见一斑:“昔闻乌桕称禅伯,今见智常真学人。光景俱忘文字在,浮提残劫几成尘。四十二章三乘参,镌华石墨旧经龛。摩挲玉版珍珠字,犹有高风继智昙”。
李叔同的这些文艺活动,无疑是其在俗生涯的“晚钟”。
3 佛学方面的不朽贡献
李叔同成为“弘一大师”后,被佛学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为佛学做出了不朽贡献:
(1)身体力行,人天师表
他选择最苛刻的律宗来约束自己:一袋一篓、衣不过三;克勤克俭,过午不食;悲天悯人,泽被缁素。郁达夫称其为近代僧人中持戒第一。当年锦衣玉食、一掷千金的富贵公子,其一件僧袍上竟足足有242块补丁。
(2)弘法利生,精勤不懈
讲经弘法、乐育僧才是其出家后生活的主旋律。闽、浙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不倦的身影,日军侵华的纷飞炮火没有使其退缩,他的道心日益坚定,步履日益铿锵,甚至在要去西安弘法前竟写下“遗书”,这是何等的“殉教”精神。
(3)佛学研究,成果卓著
出家后他阅读和研习大量佛教经典,结合佛门德行日衰的现状,著就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南山律苑文集》、《南山律宗书目提要》、《南山律宗传承史》、《净宗问辩》、《随讲别录》、《晚情集》等著作,影响远及日本、新加坡等国。
(4)书法方面的不朽贡献
弘一大师是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书法家之一,有人甚至称其为中国近现代的“王羲之”。其对书学的不朽贡献主要表现为:
a 写经类书作:禅境恬淡美。
此类作品以弘一大师所书的《阿弥陀经》为代表,表现出超凡脱俗、恬淡蕴籍的韵味。佛禅“顿了本心清静”的要求,使书家创作排除了一切沉滓意念,超于物外,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显现出返朴归真之态,可谓“明心见性简胜繁”。
b 手札类书作:禅意空灵美。
此类书作其初意不在书,故天机自动、心驰神纵,“不求工而自工”也。弘一大师出家后把激情欲望一一消解,把毁誉得失一一淡化,其空之极才能灵之至。
c 《悲欣交集》:禅意超越美。
此为弘一大师圆寂前三日所作,此时他已“预知时至”。正如柯文辉先生所言:此最后遗墨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了他个人书法艺术的顶峰——忘人忘我,一片浑茫。其一生有此作足以不朽,它最老最嫩,最实最虚,丰饶而单纯,原是随心所欲,忽而变得不全听驱使的腕指,留恋与解脱的悲欣,篆隶真草的风骨神态,生熟碰撞,巧拙对歌,乃至无巧拙生死,不空而空,俯仰千秋,品类独特。
二 开展“弘学”研究的基础——丰硕的研究成果
弘一大师的作品赢得了无数人的尊崇和厚爱,而且历久弥新,愈发放出耀眼的光辉。鲁迅先生曾说:“在内山完造先生那里乞得弘一大师墨宝一幅。”这“乞”字用得多么谦恭,喜爱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对弘一大师有崇拜之情的人何止万千,仅收入《弘一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书的文章作者就包括叶圣陶、赵朴初、丰子恺、夏沔尊、柳亚子、马叙伦、吴昌硕、郁达夫、欧阳予倩、黄炎培、马一浮、谢无量、钱君陶、苏步青等百余人,这些僧俗两界的巨子们都对大师敬仰有加。弘一大师圆寂后,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构成了弘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1 著书立说
(1)《弘一大师全集》10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弘一法师书法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弘一法师年谱》,林子青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4)《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5)《弘一大师论》,陈慧剑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6)《弘一大师》,朱光潜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7)《芳草碧连天——弘一大师传》,陈星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8)《悲欣交集——弘一大师传》,金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此外如夏沔尊的《李息翁临古法书》、秦启明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讲演集》、《弘一大师李叔同书信集》等,也是颇具分量的宏著。研究性的文章则更难以尽数。
2 研究机构和纪念性场所
(1)浙江杭州设有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天津、台湾、泉州有弘一法师研究会;天津设有李叔同书法碑林、李叔同纪念馆、李叔同故居;
(2)杭州虎跑寺定慧寺设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泉州清源山设有弘一法师舍利塔;
(3)厦门南普陀寺兜率陀院设有弘一法师故居;泉州开元寺设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3 出现了一大批弘一大师的研究专家,如徐星平、陈星、金梅、柯文辉、林子青、陈慧剑等。
三 开展“弘学”研究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说:“尽管我们时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生享用的富足,是以前任何时代望尘莫及的,但是人类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我们面对的仍是一个充满苦迫与缺陷的世间”。弘一大师的不朽灵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这就是开展“弘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1 重塑现代人格
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曾说:“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剧烈变革的过程中,难免有信仰模糊,心理失衡,难免有失意、失落、彷徨、探索,也难免多了一点浮躁之气。因而更需要理想、信念、意志的磨练,更需要民族精神,崇高人格的激励。”无独有偶,丰子恺在《弘一大师全集》序中说:“我崇仰弘一大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的十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大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2 现代教育健康发展
(1)师德
弘一大师的教育体现为人格教育,十分注重教育的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没有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是佩服他,不能学他。”
(2)学问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的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虽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3)师生关系
弘一大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极融洽,以他与弟子刘质平为例:刘质平在日本留学的后期费用均由弘一大师无偿供给。大师大病未愈被安心头陀请去西安弘法,临行前写下遗书,刘质平得知后赶到船上将他背下后,两人抱头痛哭。后来刘质平为保存大师的遗墨几乎送命,深厚的师生情义令人感动。
3 重振僧纲
今之僧纲,在于律风不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学乃三无漏学之基础,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戒律乃佛教之心髓,无戒律就不称其为佛教。弘一大师之所以专修律宗,正是誓入佛教之堂奥,得佛法之精髓。律宗戒条森严,条文细密,举手投足无不受其约束,其意是使自身不放逸,不逾矩。
4 振兴文艺学术
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主旋律,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弘一大师可称为创新顶级大师,他以个人之力创立了10余个中国第一,而且均为“原始创新”。目前文艺界、学术界的状况自不待言,深入研究弘一大师的创新规律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弘学”的研究具有充分的前提、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意义,让我们所有有志于弘学研究的同仁们携起手来,用我们对弘一大师发自内心的诚敬之心,怀着对这个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一起去建构不朽的“弘学”大厦吧。
让圆月永耀天心。
参考文献:
[1] 陈星:《芳草碧连天——弘一大师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金梅:《悲欣交集——弘一大师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弘一大师》,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 学诚:《言行平淡话人生——重温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感言〉》,《法音》,1995年第10期。
[5] 史华红、崔爱举:《试谈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 叶小文:《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殊——看电视〈弘一大师〉有感》,《佛教文化》,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周红路,男,1970—,江苏江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工作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周文杰,女,1968—,江苏江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